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医

蒙医

蒙古医药学简称。中国医药学组成部分。是蒙古族在悠久历史过程中不断总结医疗知识经验,吸收有关兄弟民族特别是汉藏两族医药学成果而逐渐形成的。早期蒙古人巫医不分,后经长期与疾病斗争,至12世纪或更早,已有自己的药剂与疗法。《史集》称蒙古人能用名为“合迪儿”的烈性药,又谓兀刺速惕、帖良吉、客失的迷诸部以熟悉蒙古疗法著闻。史载蒙古疗法多指外伤术疗(以炽热烙铁烙伤口)皮疗(杀牲畜立剥其皮裹患者病处)、及饮疗(饮马奶酒治病)。元朝设太医院司皇室医疗、设上都惠民司为平民施诊。太医院兼总全国医疗事业,中统二年(1261)受命遣副使往诸路设立医学,以医经文字考校生员,命辨验诸药性味真伪为常课。至元二十一年(1284)命翰林承旨撤里蛮等集诸路医学教授增修本草。终元之世,蒙汉医兼用,汉医医药理论、方剂为蒙古医学所大量吸收。明代,藏医随藏传佛教(喇嘛教)深入蒙古、吸收重点转向藏医。至清,则对汉藏医学成果兼收并蓄,终形成整然的蒙古族医学体系。理论上有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三根”(气、热、寒”,蒙古语:赫易、希日、巴达干)及其相互关系之说。治疗有“十法”(消、解、温、补、和、汗、吐、下、静、养),疗法有饮食疗、炙疗、罨疗、瑟博素疗、皮疗、温泉疗、针刺放血疗、按摩疗等。由于历史、居地环境及人皆勇武善战等原因,外伤与骨科病常见,外伤疗法与正骨法在蒙古医药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皆有其独到之处。蒙古族医学家亦辈出,有的还撰有医学著作传世,如萨图穆苏的《瑞竹堂经验方》、忽泰必烈的《金兰循经》、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名医学著作尚有《四部医典》、《蒙医学》、《方海》、《甘露之泉》等。

猜你喜欢

  • 热碧娅·赛丁

    书名。19世纪新疆维吾尔族叙事长诗。又称《爱情长诗集》。阿布杜热依木·尼札里著。该诗取材于民间传说。通过农村青年赛丁和热碧娅自由恋爱,最后双双殉情的悲剧故事,愤怒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鞭挞了剥削阶级

  • 保靖宣慰司

    湖广土家族土司。保靖原系唐溪州三亭县地。五代时,江西吉州庐陵蛮首领、溪州刺史彭仕愁次子彭师杲被楚王马希广任命为辰州刺史,自设保靖州(治今湖南保靖县)世守。宋代因之。元属葛蛮安抚司。朱元璋丙午年(136

  • 尕尔哇

    土族语音译。明末西藏地方政府及四世达赖加封给土族地区部落头人的职衔。明万历三十年(1602),青海互助土族地区13个头人进藏觐见四世达赖云丹嘉措,四世达赖分别授以土官,其中3人被封为此官职,即觉哈撒尕

  • 撒答剌欺

    名贵锦缎之一种。原产于中亚撒答剌欺镇,故名。此种锦缎,装饰有珠宝。元朝多为贵人礼服用料。至元二十四年(1287),元世祖特设撒答剌欺提举司,秩正五品,置提举、副提举、提控案牍各1员。以回回人札马剌丁为

  • 莫弗

    ①见“莫何”(1823页)。 ②见“始波罗”(1550页)。

  • 沙衮

    见“详稳”(1536页)。

  • 术不姑

    辽时东北部族名。又作述不姑。一说亦写作直不古、直不姑。位于※契丹北。一说活动在阴山以北,相当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乌兰察布盟西北部和巴彦淖尔盟东部一带。辽太祖六年(912),受※耶律阿保机亲兵征

  • 息王

    金封爵,小国一字王号。太祖子完颜宁吉受封。宁吉生母为崇妃萧氏。见《金史·太祖诸子列传》。

  • 随丁

    蒙古语称“哈木济尔噶”,意为“随从附丁”。清代被指定为蒙古王公贵族私人服役的人。亦属※阿勒巴图的一部分。清顺治时(1644—1661),为示怀柔与笼络,从箭丁中选出部分人充当蒙古王公贵族的随丁,专为主

  • 哈真

    蒙古国大将。又译合臣、哈只吉、哈赤吉。太祖十一年(1216),辽东契丹人耶律留哥部下9万余人窜逃高丽,夺据江东城。十三年(1218),奉命与札刺率蒙古军及辽东蒲鲜万奴所属女真军追讨。与高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