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王仁求碑

王仁求碑

唐代云南碑刻。在今安宁县大石庄葱蒙卧山上。武则天圣历元年(698)立。时武后易国号为周,故碑额题《大周故河东州刺史之碑》。成都人间丘钧撰文,王仁求长子王善宝书写。碑高281厘米,宽150厘米,凡34行,行53字,总1600余字,均正书。碑文记述唐臣河东州(一说为今大理市凤仪)刺史王仁求(一说为安宁白蛮首领,投唐后授刺史职)的家世和一生事迹,“有运理郡物之才,怀嘉保边裔之略”,河东在其治理下,“庶心咸服,异俗争归”,一时称为“贤吏”。关心唐王朝疆土的开拓,建议云南“宜郡县”,在姚州(今姚安)以西设20余州。唐咸亨(670—673)间,参与平定阳瓜州(在今巍山县北)刺史蒙俭(蒙嶲诏主)对姚州的进攻。病故后,由其子袭职等事。碑文涉及云南东西两爨没落后,南诏兴起的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许多宝贵史料,可与《旧唐书·张柬之传》及《骆宾王露布》等相印证。碑文字体遒劲,文中还采用了武则天时改造的新字,可供研究。此碑清以前未见著录,乾隆间(1736—1795),金石学家王昶至云南王仁求墓,得此碑拓片,碑文尚完好,载之于《金石萃编》卷62,遂广为人知。后经历代不断拓摹,碑文已剥蚀不清。今已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真义国师

    见“西壁智海”(706页)。

  • 保安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保安,旧称保安回。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一些县和青海省循化县。有人口12212(1990年)。操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

  • 坊头

    明中叶至清同治前保安族社会基层组织村坊的头人。由当地地主豪绅担任。明末清初,居保安城外保安人聚居区下庄的居民,分属4坊,每坊设头人1人,总称“四坊头”。又因分属4个马姓家族,故又称“四坊马家”或“德让

  • 充固巴图鲁

    ?—1650清初将领。蒙古正白旗人。姓他巴努图哥氏。世居阿尔泰杭爱地方。天聪三年(1629),从军征明。崇德三年(1638),从准塔巴图鲁击破明军。八年(1643),从贝勒阿巴泰征明,攻任邱县,先登克

  • 具弗伏

    见“具伏弗”(1427页)。

  • 炉霍屯

    地名。原名霍耳章谷。为霍耳章谷安抚司地。踞大雪山之西,中跨鲜水。北界色达,东连道孚,南临瞻对,西接甘孜。为川藏出入要津。有章谷、孔撒、麻书、朱倭、白利五族,史称霍耳五家(其远祖为蒙古,藏文史籍称蒙古人

  • 元光

    金宣宗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完颜珣年号。1222—1223,凡2年。

  • 节亲主

    西夏职官称谓。加于宗室嵬名氏重臣职称之前,以示显贵。倡导整理西夏文字典《音同》的中书、知枢密事嵬名德照即有此称。

  • 阿优

    ①珞巴族家长奴隶制家庭中奴隶对蓄奴主妇的尊称。又作阿腰,珞巴语音译,原意为“奶奶”,转意为“女主人”。 ②崩尼部落古时血亲“类别式”亲属制,即对母系氏族女性的一概称谓,意为“奶奶”。 ③崩尼部落人对岳

  • 普米语

    我国普米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兰坪、维西、宁蒗、丽江等县,四川木里、九龙、盐源等县部分藏族也使用普米语。使用人口共有5万左右。普米语分南北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各分3个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