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洛阳城

洛阳城

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在河南省西部,背负芒山、面临龙门,洛、伊、瀛、涧四水纵横其间,地势险要,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九朝古都”所在。其具体位置历来有二:①在今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东。本西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所建成周城,战国时称雒阳,三国曹魏改为洛阳。先后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北魏太和十八年(694),拓跋鲜卑元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于此,施行一系列改革。时城东西20里、南北15里,内有街坊322,宅里220,并在宣阳门外永桥以南,环丘以北,伊、洛二水之间,御道以东,设立金陵、燕然、扶桑、崦嵫四馆,道西设归正、归德、慕化、慕义四里,以接待周边诸族及国外归附者。成为北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②在今洛阳市。隋大业(605—618)初建,城跨洛水南北,瀍水东西,“周围五十二里”。隋炀帝、武周(690年武则天改唐国号为周)定都于此。城市隋时设东、南、北三市,唐时增设西市,为当时著名国际市场。五代后梁朱温(朱全忠)于唐天祐四年(907)篡位于大梁,两年后,迁都于此。923年,沙陀部晋王李存勖灭后梁,建都于此。后为洛阳县治所。明、清为河南府治。1948年析洛阳县城区置市,1955年将洛阳县部分地区并入。人口共百余万。工业发达,农产丰富。名胜古迹颇多,有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商都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城、龙门石窟、白马寺、天津桥、关林、白居易墓等。并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誉。

猜你喜欢

  • 毕取

    汉时南越国郎相。岭南番禺地区越人。武帝时,南越王赵建德、丞相吕嘉公开反汉。元鼎五年(前112)秋,朝廷令伏波、楼船二将军率江淮以南10万师讨之,兵困番禺城。率粤兵降汉,被封为侯,赐食邑510户。

  • 粤西琐记

    书名。广西风物杂记。1卷。清沈日霖(江苏吴江人,汉族)撰。为嘉庆二十四年(1819)作者为学使督学广西时所作。内容涉及广西气候、物产、矿产、山川、岩洞、僻姓、迷信、寨老、乡约、语言、俗字、壮锦、壮布等

  • 苏隐

    见“萧匹敌”(1992页)。

  • 杨和

    后仇池国宗室。略阳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北)氐人。后仇池国君主※杨难当次子。南朝宋元嘉九年(432),为镇东将军、秦州刺史,守上邽(今甘肃天水)。十一年(434),率兵与冯翊太守蒲甲子共击宋萧承之军,相

  • 赫哲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清康熙二年(1663)始见其名。因居住地区不同,有那乃、那贝、那尼傲(赫哲语那,意为本地、当地;乃、贝、尼傲,是人的意思)、赫真(下游、下方、东方之意)、奇楞等自称。清文献常写作黑哲

  • 盟旗制度

    清政府对蒙古族的统治制度。是清政府自天命九年(1624)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近150年中,对先后归附和降服的蒙古各部,按照“建其众”以“分其势”,的统治意图,根据八旗制度组织原则,在蒙古原有社会

  • 库力甘

    清初额驸。亦作阔里哈。赫哲族。原东海呼尔哈部人,姓葛依克勒氏。世居德新(红土崖),赫哲巨族之一。后金天聪二年(1628),祖达尔汉归附皇太极,授额驸,为呼尔哈河二十二部总部长。后封固伦达,并从征山东。

  • 黄金氏族

    又作“黄金家族”。蒙古语称“阿勒坛·兀鲁黑”,“阿勒坛”意为“金”,“兀鲁黑”意为“子孙”、“后裔”。指成吉思汗的家族,即乞颜孛儿只斤氏。蒙古国和元朝时期,作为大汗(皇帝)宗亲,其成员地位最高,享有种

  • 别塔夏尔

    哈萨克族婚俗歌。又称揭面纱歌。歌的曲调固定不变,歌词内容则多有变化。由活泼风趣并且善歌的男子主唱。内容一般是欢迎新娘到来,称赞新娘美貌,祝福新婚夫妻互相恩爱,白头偕老。告诫新娘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少惹

  • 本雅失里

    1379—1410?明代蒙古可汗。又称完者秃王、额勒锥特穆尔等。孛儿只斤氏。※额勒伯克汗子,※坤帖木儿可汗弟。早年因蒙古内乱不止,避居中亚帖木儿王庭撒马尔罕,后脱身入别失八里。永乐六年(1408),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