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州
渤海王国置。为渤海中京显德府所辖六州之一,领灵峰、常丰、白石、均谷、嘉利5县。州治在中京西北100华里处,故址即今吉林省敦化县西北额穆,一说为该省龙井县(今延吉县)太阳乡屯东之太阳古城。辽灭渤海后,于天显三年(928)徙其民于今辽宁辽阳市西北,仍以其州名置州治之。辽圣宗统和三年(985,一作四年),又迁其所统灵峰县民于辽乾州(治所在辽宁北镇县西南),改名灵山县。金废。
渤海王国置。为渤海中京显德府所辖六州之一,领灵峰、常丰、白石、均谷、嘉利5县。州治在中京西北100华里处,故址即今吉林省敦化县西北额穆,一说为该省龙井县(今延吉县)太阳乡屯东之太阳古城。辽灭渤海后,于天显三年(928)徙其民于今辽宁辽阳市西北,仍以其州名置州治之。辽圣宗统和三年(985,一作四年),又迁其所统灵峰县民于辽乾州(治所在辽宁北镇县西南),改名灵山县。金废。
山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东晋太元十年(385)五月,前秦苻坚被西燕慕容冲击败,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出奔至此。又遭后秦将吴忠围袭,被擒送新平(治今陕西彬县)。
见“乌鲁古”(337页)。
见“廉米只儿海牙”(2385页)。
书名。又名《吉林统志》。清萨英额(满洲正黄族人,字吉夫)撰。10卷。成书于道光七年(1827,一作六年)。作者道光年间在吉林将军衙门任职,受将军富俊之委撰。其在自序中言:“天下府州县莫不有志,盛京有通
又称《会议管辖哈萨克等处条款》。1894年1月1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清朝和俄国官员在塔尔巴哈台签订。1893年10月,中俄缔结※《收回巴尔鲁克山文约》,原则规定中国将收回被俄国强行租借了
?—1655喀尔喀蒙古车臣汗。博尔济吉特氏。谟啰贝码子。始称车臣汗,与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同称喀尔喀三汗。号玛哈萨嘛谛。车臣汗部23旗札萨克皆其裔。初服属于察哈尔部。后金天聪九年(1635),致书皇太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改作拉哈卫,并说清代拉哈河在汪清边门内。
撒拉语音译,亦作库木散,意为“一个根子”、“一姓人”、“远亲”、“外家”,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远亲组织。也是相当于宗族组织的撒拉族基层社会组织。流行于青海、甘肃等地。一般由3—5个※阿格乃(以父系血缘
契丹早期部落名。为※古八部之一。始见于《魏书》中的“显祖纪”和“勿吉传”,而该书“契丹传”和《辽史》均不载。据契丹古老传说,一神人乘白马,与一天女驾青牛车相遇※木叶山,结为夫妇,生8子,后繁衍为8部。
元代蒙古官名。放牧大印子马群者及执事官员。时元廷有14道牧地,其“马之群,或千百,或三五十,左股烙以官印,号大印子马。……牧人曰哈赤。有千户、百户、父子相承任事。”(《元史·兵志三》)隶属太仆寺。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