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永宁寺碑

永宁寺碑

明代石碑。全称“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亦称“奴儿干永宁寺碑”。立于黑龙江下游东岸奴儿干都司官署所在地特林村以北江岸石岩上(距入海口约150公里)。碑有两块:一为明永乐十一年(1413)明钦差亦失哈等巡视奴儿干地方“奉敕”修建永宁寺时立,碑高5.36尺,宽2.5尺。碑阳刻汉字30行,每行64字,额书《永宁寺记》;碑阴为蒙古文与女真文的对译,各15行;碑共刻有汉、蒙、藏、女真4种文字。一为明宣德八年(1433)亦失哈等再至其地重修永宁寺时立,高6.2尺,阔3.67尺。碑阳刻字30行,每行44字。两碑记录明朝建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情况,略述亦失哈等多次巡视奴儿干地方经过,介绍都司所辖地区和境内的民族及其生产、生活,载明明廷在黑龙江流域授官封爵、派兵戍守及当地各族人民贡“海青方物”,愿“世世臣服,永无异意”等。碑末署名的100多人中,既有明王朝的钦差大臣和地方官员,也有瓦、木、铁、漆和妆塑等匠;有当地各少数民族,也有汉族。它充分表明了明中央政府对黑龙江流域的管辖,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这一地区的物证。自17世纪以后,中外报导常介绍之。我国正确认识永宁寺碑并将其文拓下传于世的,是清末人曹廷杰。碑上的女真文,是研究女真语言文字的珍贵资料。直至20世纪初,两碑还一直屹立在原址,1904年,沙俄为永久霸占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将其运至海参崴博物馆隐藏。

猜你喜欢

  • 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后发展成为专称,今四川茂汶等地的羌族为其一支的后裔。其名最早见于甲骨文卜辞。殷商时居商的西方,广泛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与商朝关系密切。以畜牧为主要生计,主牧羊

  • 秦边纪略

    书名。又名《西陲今略》。(清)梁份(约1640—1702,字质人,江西南丰人)编撰。6卷,首卷附图11帧。成书于康熙三十年(1691)。该书是作者对甘肃、宁夏、河套、部分蒙古地区,以及嘉峪关内外各地亲

  • 打儿汗

    即“答儿罕”(2238页)。

  • 完颜宗望

    ?—1127金宗室、大将、开国功臣。一名宗杰,本名斡鲁补,亦作斡离不、斡里不、讹鲁补。女真族,完颜氏。阿骨打次子(《大金国志》作第四子。江南人误作“二太子”)。历随父征西夏伐宋,常侍左右。天辅六年(1

  • 诺苏

    部分彝族的自称。 “诺”意为“黑”,“苏”意为“人”,亦含有“黑色”、“主体”、“强大”的意思。主要居住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所属各县及泸定、九龙、石棉、汉源等县。汉族和其他民族称其为黑彝。详见“彝族

  • 指晋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户口制度规定应负担课役的成年人丁。成丁有年龄规定。晋以年16以上至60者为丁;唐以21以上至59为丁;宋定成丁年龄为20,金减至17岁为丁。元、明、清大体均沿前制。一般有残疾者皆除

  • 博如

    赫哲族旧时帽子的一种。赫哲语音译,意为桦皮帽。因以桦树皮制作得名。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尖顶大檐,与斗笠相似,上绘有各种花纹和云卷。夏季戴之既遮阳光,又能蔽雨。

  • 楚琥尔乌巴什

    ?—约1684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台吉。又作楚琥尔、书库尔、楚库尔。绰罗斯氏。准噶尔部首领※哈喇忽喇第三子。原游牧于额尔齐斯河流域等地。17世纪20年代初,曾参与反对硕垒乌巴什的斗争。明天启五年(162

  • 巴赖都尔莽奈

    ?—1641清初将领。蒙古察哈尔部人。姓乌弥。初为察哈尔部大臣。天聪八年(1634),察哈尔林丹汗兵败后,率200余户从哈屯河归附后金,隶蒙古正黄旗。崇德元年(1636),授一等男爵。三年(1638)

  • 屋击

    ?—391东晋南北朝时期柔然部帅。一作屋击于。柔然首领匹候跋(? —394)的部属。北魏登国六年(391),因柔然诸部摆脱北魏控制,遭到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攻击,西逃途中被魏军追及,兵败南床山(今席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