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珠尔呼图克图
清代青海广惠寺高僧。藏族。法号俄科。生于青海西宁大通县阿里克族(西宁熟番八族之一)。光绪十三年(1887),经理藩院奏于雍和宫金瓶掣签后,迎至西宁仓上学经。二十年(1894),入京朝觐,敕赐朝车驷马,掌管驻京喇嘛印务。二十一年,逢皇太后万寿,获厚赐。二十五年(1899),赴藏学经。二十九年(1903),奉旨赴京供职。三十年赴多伦诺尔之广宗寺,于该寺圆寂。
清代青海广惠寺高僧。藏族。法号俄科。生于青海西宁大通县阿里克族(西宁熟番八族之一)。光绪十三年(1887),经理藩院奏于雍和宫金瓶掣签后,迎至西宁仓上学经。二十年(1894),入京朝觐,敕赐朝车驷马,掌管驻京喇嘛印务。二十一年,逢皇太后万寿,获厚赐。二十五年(1899),赴藏学经。二十九年(1903),奉旨赴京供职。三十年赴多伦诺尔之广宗寺,于该寺圆寂。
回族社团。1933年成立于山西太原。发起者有马君图、尹光宇、马子静、马淳夷等人。宗旨为广布伊斯兰教教义,译印标准《古兰经》,选印古今名著。曾支持杨仲明等著名经师,翻译出版《古兰经大义》。曾于1937年
元末官员。唐兀人,字善卿。幼家贫,侨居松江,从师通诗、易二经,授徒养母。善谐谑,多与名士交游。至正十四年(1354)进士,授绍兴路录事司达鲁花赤(镇守官),继任江南行台镇抚,募民组织果毅军,守护城池。
清甘肃洮州土司。藏族。土司昝衍禋之子。光绪二十年(1894)承袭。所属地界东到录元部、南至若竜若巴山,西至乌藏部,北至上达窝部。包括藏境7旗共76部。设土守备1员、千总2员、把总2员、骑兵50名、步兵
民间的社会组织。又称合款、合榔。湖南、贵州、广西苗、侗、水、布依等民族村寨组成的带有农村公社性质的社会组织。宋代记有:“彼此歃血誓约,缓急相援,各门款”(见《溪蛮丛笑》)。款,有大小之分,小款由三五或
参见“巴特满”(412页)。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寺址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韦州(今属同心县)南街。是宁夏最大最古的寺院。相传建于元末,明代扩建。一说明初由回民海文远为首筹款修建。清初及光绪年间,多次扩建。有9间3门,3脊两卷(即五个勾连
见“慕容熙”(2439页)。
即“羌水”(1139页)。
元代吐蕃纳塘寺高僧。旧译“释尊剑”。吐蕃山南人。元仁宗(1311—1320年在位)时与纳塘寺关系密切,曾邀其弟子格西嘉木样巴克什去内地,奉为上师。后用其弟子带回之御赐汉地纸、墨、笔等,编辑大藏经目录,
古代奖赏殊功的凭据。以铁为之。以金朝为例,状如卷瓦。刻字画襕,以金填之。外以御宝为合,半留内府,另一半赏给有殊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