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帝师

帝师

佛教最高职称。即皇帝之师。汉成帝曾尊张禹为帝师。吐蕃王朝赞普(王)曾尊本教师、佛教高僧为师。西夏仁宗曾封高僧为帝师,位在国师(秩一品)、诸王之上。当时有吐蕃高僧热巴,曾在内地受封过帝师。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即位,封吐蕃乌思藏高僧、藏传佛教萨迦教派领袖八思巴为国师,命统领全国佛教寺院僧尼,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命八思巴领院事,以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全境事务;七年(1270),八思巴升帝师;二十五年(1288),总制院改名宣政院。元制:历朝皇帝即位,必以吐蕃高僧为师,并从受佛戒;帝师既领宣政院事,院使、帝师辟举,其位居第二之院使必以僧人充任,帝师颁布法旨,与诏敕并行于全国各大寺院及吐蕃全境军民,遂成为有元一代所特有之体制。终元之世,吐蕃高僧受封为帝师、摄帝师或国师、领宣政院事者,先后有14人,即(1)八思巴(1264—1276、1279—1280)、(2)亦怜真(仁钦坚参,1276—1279)、(3)答儿麻八剌剌吉塔(达玛巴拉,1282—1286)、(4)亦摄思连真(意希仁钦,1287—1294)、(5)乞剌斯八斡节儿(扎巴沃色,1294—1303)、(6)辇真监藏(仁钦坚参, 1304—1305)、 (7)相儿加思(桑结,1305—1314)、 (8)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贡嘎坚参,1315—1322、1325—1327)、(9)旺出儿监藏(旺秋坚参,1323—1325)、(10)公哥列思八冲纳思监藏班藏卜(贡嘎勒贝迥乃坚参,1327—1330)、(11)辇真吃刺失思(仁钦扎西,1330-1333)、(12)公哥儿监藏班藏卜(贡嘎坚参,1333—1358)、(13)喇钦·索南罗追(约1358—1362)、(14)喃加巴藏卜(约1362—1368摄职)。《元史·释老传》所记稍异。此外,尚有录撒堪补(约1323)、管着儿监藏国师(约1365)亦曾颁过法旨;胆巴国师于皇庆间(1312—1313)追封为帝师。明灭元后,撤除宣政院建置,罢帝师封号。

猜你喜欢

  • 研种羌

    ※西羌的一支。秦孝公时(前362—338),西羌首领忍之子研即位,统治诸羌,因其豪健,故以其名为部落名。传13世至烧当,改部落名为※烧当羌。居湟水流域,与秦国关系密切,为西羌部落中最大的一支。

  • 沐天波

    ?—1661明末将领。云南昆明人。回族。先世本安徽凤阳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云南总兵官沐朝弼玄孙。崇祯年间(1628—1644),袭封黔国公,镇守云南。土司沙定洲反明,攻占昆明,家人被杀,逃奔永昌府

  • 兀者托温千户所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所之一。亦作海西兀者讨温千户所、窝集屯河所。永乐二年(1404)十月,兀者托温女真野人首领唤弟(一作欢塔)来朝,以其居地置所,以唤弟等为千百户等官,赐诰印、冠戴、袭衣及钞币等。辖

  • 尼雅

    新疆地名。见《新疆图志》等书。又作尼亚。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部,昆仑山北麓。即今民丰县治。1945年由和阗县析置民丰设治局。1947年改设民丰县。县北尼雅古址为古代精绝国地。

  • 允祹

    1685—1763清宗室。满洲镶白旗人。爱新觉罗氏。康熙第十二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封贝子。屡从帝巡幸。五十六年(1717),署内务府总管。寻掌正白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务。六十年(1721

  • 元晖

    ①(?—519)北魏宗室。字景袭。鲜卑元氏(拓跋氏)。河间公元德子。颇涉文史。宣武帝即位,拜尚书主客郎,改给事黄门侍郎。迁侍中,领右卫将军,掌禁中要密之事。迁吏部尚书,纳货用官,皆有定价,大郡2千匹,

  • 大家

    古代中原称有封地的家族为大家(见《左传》昭五年)。《三国志》等史书以此指:(1)高句骊族社会中的奴隶主(一说为地主)。《三国志·魏志·高句骊传》:“大家不佃作,坐食者万余口,下户远担米粮鱼盐供给之”。

  • 白山

    ①西晋时龟兹国王。据龟兹城(今新疆库车)。白霸之后。曾侮辱其东邻焉耆王※龙安。安临终时,嘱子※龙会为其雪恨。及会立,举兵攻龟兹,袭杀白山,据其国。 ②见“天山”(216页)。 ③见“太白山”(272页

  • 清乐军

    蒙古国时期汉人地主武装之一。金永清(今河北永清)人史伦以侠义著称,死后,河朔诸郡结清乐社40余,近千人,岁供其像祀之。元太祖八年(1213),其曾孙史天倪归降蒙古军,任万户,选壮勇万人为义兵,号清乐军

  • 哲赫林耶

    中国伊斯兰教四大门宦教派之一。又译为“哲赫忍耶”、 “哲合林耶”等,系阿拉伯语“哲赫勒”转声,即“公开”、“高扬”之意。以高声诵记主赞圣的“迪克尔”(赞词),故又称“高念派”或“高赞派”。创教初期,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