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孙河
河流名。又称伊逊河、伊苏河,俗称羊肠河。滦河支流。发源于西翁牛特旗西,虾蟆岭南麓,隔岭之西北有英金河及西拉木伦河。东南流百余里与书库里岭河会,又合拜布哈河,稍偏西南流,入滦河。清代迄今沿河一带,为蒙古翁牛特等旗游牧之地。
河流名。又称伊逊河、伊苏河,俗称羊肠河。滦河支流。发源于西翁牛特旗西,虾蟆岭南麓,隔岭之西北有英金河及西拉木伦河。东南流百余里与书库里岭河会,又合拜布哈河,稍偏西南流,入滦河。清代迄今沿河一带,为蒙古翁牛特等旗游牧之地。
1304—1352元朝大臣、史学家、诗人。字兼善,号白野。初名达普化(又作达溥化、达不华),元文宗赐今名。祖籍波斯(今伊朗)人。蒙古军西征时来华,世居白野山。因父宦台州(今浙江临海县),遂居其地。幼好
侗族旧称。又称“洞苗”、“洞民”、“洞家”。与古代“仡伶”、“伶”和“峒人”有直接渊源关系。分布在今湘、黔、桂交界的广大地区。清初仍行土司制。道光(1821—1850)后已基本改土归流。语言大体同于今
即“榜什”(2420页)。
见“斡兰卫”(2424页)。
山名。亦名七里冈。在今河南安阳市东北17里。北魏泰常八年(423),太宗明元帝拓跋嗣曾大猎于此。普泰二年(532),北魏晋州刺史高欢(鲜卑化汉人)在此布设战阵,击败契胡尔朱氏集团,从而独揽北魏朝政。为
约1823—1899清代新疆维吾尔族诗人、历史学家。一译毛拉·比拉利。全名毛拉比拉勒·本·毛拉玉素甫。笔名纳孜姆。宁远(今伊宁)人。出身于靴匠(一作书记员)家庭。幼年时受父亲启蒙教育,养成好学深思习惯
?—1683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相传东科尔呼图克图三世哥鲁瓦嘉木措于崇德四年(1639)圆寂后,未转世,而以灵魂附于苏曲河畔一个刚死去的19岁汉族青年,当将尸体送往坟地时,青年忽然复苏,自称是东
东突厥反唐首领之一。又作奉职。原为单于大都护府辖内突厥首领。调露元年(679)十月,联合※阿史德温傅率单于大都护府辖内突厥部众反唐,拥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24州突厥部众皆应之,众至数十万,击败来讨之
见“白马氐”(597页)。
见“尔朱兆”(5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