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完颜亮

完颜亮

1122—1161

金朝皇帝。即海陵王。本名迪古乃,亦作孛烈(意貌似汉儿),字元功。女真族。完颜氏。金太祖孙,辽王※完颜宗干次子。幼好读书。天眷三年(1140),以宗室子封为奉国上将军,赴梁王完颜宗弼处任行军万户,后迁骠骑上将军。皇统四年(1144),加龙虎卫上将军,为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大明城)留守,迁光禄大夫。为人多猜忌,残忍横暴,为立威,在中京专以权压服人。七年(1147),任尚书左丞,揽持权柄,结党营私,用其心腹任省台要职,密谋篡权。八年,拜平章政事,晋右丞相。九年,兼任都元帅,旋封为太保,领三省事。年底,发动宫廷政变,弑熙宗自立为帝。同时,假借熙宗欲议立后,召大臣,遂杀曹国公完颜宗敏、左丞相完颜宗贤。任用党羽掌管要职,以秉德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左副元帅,唐括辩为右丞相兼中书令,乌带为平章政事,并改皇统九年为天德元年。即位后,极力推行封建化,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统一制度,镇压贵族反对派,改革政治制度,南侵南宋,企图建立统一南北的封建制政权。二年,先后杀太傅、领三省事完颜宗本(太宗吴乞买子)、尚书左丞相唐括辩及完颜秉德、完颜宗翰子孙30多人、太宗子孙70多人、诸宗室50余人。任用弟完颜衮领三省事、兼都元帅、封王,总揽军政大权。以心腹仆散忽土为殿前都点检,统领侍卫军。同时,大批任用汉人、契丹人和渤海人掌朝政,以渤海人挞不野人为行台尚书右丞相,汉人张通古为尚书左丞相。同年十二月,废除行台尚书省,改都元帅府为枢密院,政令统一于朝廷。贞元元年(1153),迁都燕京(今北京市),以为中都。定五京制,以大定府为北京,辽阳府为东京,大同府为西京,开封府为南京,会宁府为上京。正隆元年(1156),上尊号为圣文神武皇帝。废中书省、门下省,只置尚书省,直属皇帝。以太师、领三省事温都思忠为尚书令,下设左右丞相、参知政事,废除原平章政事官。至此,中央官制改革全部完成,史称“正隆官制”。继续奉行女真人南迁政策。派人至大兴府、山东路、大名府等地拘收原侵官地及荒闲牧地等分给南迁女真人耕种。二年,下令拆毁会宁府旧宫殿、诸大族宅第等夷作耕地;对原封有王爵的贵族,皆削封,进一步打击女真旧贵族。为南侵南宋,营建汴京(南京),将印造钞引库迁至汴京,大力征兵,凡年20以上、50以下者一律纳入军籍,共约正军12万,合副军共24万,选强健能射者5千人,亲自阅试,号为“硬军”。六年(1161)亲率32总管兵伐宋,屡遭失败。兵部尚书耶律元宜在扬州兵变,海陵王被乱箭射死。在位期间,先后镇压东海张旺、徐元起义,契丹撒八、移剌窝斡起义,大名府王九郎起义等;但他对废除奴隶制,发展封建制起了促进作用。世宗大定二年(1162),降封为海陵郡王,谥炀,后人习称海陵王。二十年(1180),降为海陵庶人。

猜你喜欢

  • 元结

    719—772唐代官员、文学家。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玗洞,因号猗玗子。河南洛阳人(一说河南鲁山人),鲜卑元氏。北魏宗室后裔,舂陵丞元延祖子。少居商余山,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为称。天宝十

  • 黑水城守将告近禀帖

    西夏文文书。10页18行,页面58.3×41.3厘米。手写、行书。书者为西夏黑水城守将仁义,写于献宗乾定申年(1224)七月。背面盖有印章。内容为因老母患病,请求调往距家乡较近的地方任职。其中记录了当

  • 呼勒河卫

    见“忽里卫”(1488页)。

  • 么些蛮

    元代古族名。今纳西族。为汉晋时“摩沙夷”、唐初“磨些蛮”的同音异译。仍居于唐南诏时期的地方。《元史·地理志》通安州:“治在丽江之东,雪山之下。昔名三赕,仆繲蛮所居。其后么些蛮叶古乍(年)夺而有之,世隶

  • 怀宁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二等级封号之一,授螭纽金印。大德八年(1304),答剌麻八剌子海山(武宗)受封。

  • 散班

    见“秃鲁花”(1083页)。

  • 永宁土知州

    元明纳西族土司。元初设答兰管民官(答兰是永宁的古称)。后设永宁土知州,属丽江军民宣抚司。《元史·地理志》永宁州:“昔名楼头赕,接吐蕃东徼,地名答兰,么些蛮祖泥月乌逐出吐蕃,遂居此,世属

  • 死人地

    旧时滇东北和黔西北一些彝族奴隶主强迫家奴以人身殉葬为交租形式之一的土地。奴隶主把一部分土地分给其家奴耕种,除平时定期交租和无偿服役外,其主人死时,耕种这部分土地的人家,被迫必须出一人与主人殉葬,故名。

  • 玄始历

    十六国时期北凉所创历法。赵��造于北凉国君沮渠蒙逊玄始年间(412—428),故名。以精密见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太延五年(439)破北凉,获得该历,时人以为精,遂于文成帝

  • 益仓

    藏语音译,意为“章饰”、“告身”。是吐蕃用以区别其官员等级的标志。其官员之“爵位则以宝珠、大瑟瑟、小瑟瑟、大银、小银、大䃋石、小䃋石、大铜、小铜等为告身,以别高下。”又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