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壮语

壮语

我国壮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使用人口约1300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广东省怀集县、连山县等地。壮语分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北部方言内分7个土语;南部方言内分5个土语。南、北方言之间语音差别比较明显。使用北部方言的人口,比使用南部方言的人口多。壮语有以下特点:语音,声母一般有30个左右,分单纯、腭化和唇化3类。少数地区保留了p, ph, k, khɿ, mɿ,等复辅音声母;多数地区有b和d两个带前置喉塞音的浊塞音声母。元音一般有a、 e、 i、 o、 u6个,有些地区还有ε、ɔ、ə、y。韵尾前的元音有长短对立,有些地方除a外,其余元音的长短对立趋于消失。一般有—i、—u、—щ、—m、—n、—η、—p、—t、—k韵尾。有些地方—щ韵尾已消失;有少数地方—k韵尾变为—?或者消失。声调一般有舒声调6个和促声调2个。大多数地区8个调类都很一致,和汉语的平、上、去、入4声,各分阴阳8个调类相当。汉语借词有早期借词和近代借词。汉语借词的读音,由于借词的时代不同,其读音也不同。早期汉语借词,保留有—m、—p、—t、—k韵尾和8个调类,已适应各地壮语语音。早期借词有派生新词的能力。近代借词,大部分地区都是按汉语西南官话的语音吸收,各地读音一致,但音类特别是调类的对应很不整齐。中南部地区的近代借词,则是按当地长期形成的早期借词读音吸收。语法,以虚词和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在宾语之后,但由于受汉语的影响,有的补语也能在宾语之前。名词的修饰语,除了“二”和“二”以上的数词与量词组合的词组在名词之前外,都在名词之后。有许多表示事物类别的量词。词汇,基本词汇以单音节词居多,多音节词多是合成词,多音单纯词很少。合成词有两类,一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构成;另一类是由词根加前加成分或后加成分构成。在单音节的动词和形容词后面,大都可以加描绘性的后加成分。有相当多的汉语借词。有汉语借词与本民族词并存并用现象。在壮族聚居地区,壮语是壮族的主要交际工具。居住于城镇或市郊的壮族居民、壮族的公职人员、知识分子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大都兼通汉语,他们中的少部分人已转用汉语。杂居于壮族地区的其它民族,大都兼懂壮语。

猜你喜欢

  • 乃宁寺之战

    藏族军民反抗英侵略军的战斗。清光绪三十年(1904)六月下旬,英军侵入江孜后,力图攻取交通线上的重要据点乃宁寺。前线代本米林巴和民兵首领顿热娃指挥昌都、塔布和工布僧俗民兵800名,据寺抗击侵略军,在寺

  • 基恰堪布

    藏语音译,一作基巧堪布,意“总管堪布”。即布达拉宫总管旧时随侍达赖喇嘛的最高僧官职称,秩从三品,多由其亲信担任。负责管理达赖喇嘛私人的财产、经济收支、生活起居、宗教活动的照料及※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内的

  • 踏实力

    ※葛逻禄三姓之一。参见“葛逻禄”(2184页)。

  • 佛陀耶舍

    晋代佛教译经师。号觉明。罽宾(克什米尔)人。早年居疏勒(今新疆喀什市一带),为疏勒王子辅佐。后扈从鸠摩罗什到长安(今西安)译经,后秦帝姚兴亲自出迎,在逍遥园设立译场。译作以《十住经》最著名。相传翻译该

  • 托布秀尔

    蒙古族传统弹拨乐器。亦称二弦。也在满族中流传。13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曾记载此琴。清代《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中亦有此琴的记载和绘图。今多为妇女喜爱。木制,琴头为龙首,弦轴左右各一。长颈,长方形音箱,

  • 物力

    金代苛捐杂税名目。《金史·食货志》:“官田曰租,私田曰税。租税之外,算其田园、屋舍、车马、牛、羊、树艺之数,及其藏镪多寡,征钱曰物力”。上自公卿大夫,下至民庶,皆征之,无苟免者。近臣出使外国,以其受有

  • 大唐国

    宋代环州蛮自立的国号。宋景祐五年(1038),思恩人※区希范与其叔※区正辞从官军讨安化州蛮,恃战功请官,宜州知州冯伸已摒之未用,怀怨,归思恩,联合白崖山酋长蒙赶及荔波洞蛮,举兵反宋,建“大唐国”。请巫

  • 阿弥厥

    隋时疏勒王。其时统有大城12,小城数10,拥兵2千人。臣于突厥,岁送贡赋。大业(605—618)中,遣使赴隋贡方物。

  • 窝叉

    参见“目肘”(557页)。

  • 鄂尔多斯左翼后旗

    清内蒙古诸旗之一。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达拉特旗。牧地东界归化城土默特地,西界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南界左翼前旗,北界乌拉特旗。汉沙南县地,隋唐为胜州榆林郡治,明嘉靖中为达延汗右翼三万户之一袄儿都司(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