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秀书院
清代呼和浩特官学。同治十一年(1872)建立。称“长白书院”。光绪三年(1877)改此名。地址在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南街。是教育满族贵族子弟的学校。除学习满汉语文外,兼学骑射,谓从“国俗”。即按八旗子弟旧规,既学文,又习武,以期造就文武兼备的人材。学生结业后,量才授官。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实行新政,对学校进行改革,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改书院为绥远中学堂。
清代呼和浩特官学。同治十一年(1872)建立。称“长白书院”。光绪三年(1877)改此名。地址在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南街。是教育满族贵族子弟的学校。除学习满汉语文外,兼学骑射,谓从“国俗”。即按八旗子弟旧规,既学文,又习武,以期造就文武兼备的人材。学生结业后,量才授官。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实行新政,对学校进行改革,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改书院为绥远中学堂。
?—1659明清之际甘肃临洮藏族士司。※赵重琮子。天启七年(1627),袭父临洮卫指挥使职。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底定陇右,师范率子枢勷归附,仍命为临洮卫指挥使,正三品。
清代驿站名。内蒙古至古北口驿道上的蒙古站。位于英金河支流希尔哈河右岸。在赤峰西南,围场东北,距默尔沟站100里,至阿木沟站60里。
参见“赛特里伯克”。(2470页)。
秦代※乌氏之戎族人。秦始皇(前247—前210年在位)时期,居北地郡(治义渠县,即今甘肃庆阳西南)。以畜牧为业,拥有众多牲畜,变卖以求奇物,献于戎王,戎王以十倍牲畜赏之,拥畜不可胜计。 “秦始皇帝令倮
藏语音译,意为“章饰”、“告身”。是吐蕃用以区别其官员等级的标志。其官员之“爵位则以宝珠、大瑟瑟、小瑟瑟、大银、小银、大䃋石、小䃋石、大铜、小铜等为告身,以别高下。”又谓:
蒙古人使用的拼音文字。其字母表源于回鹘文,包括5个元音字母和14个辅音字母。字母在词首、词中、词末有不同的变体,从上到下以词为单位连写。行款是从左往右竖写。字母的数量、形体、拼写方式等早期与回鹘文基本
书名。清镇守吉林等处地方将军长顺(1837—1904,达斡尔族,隶满洲正白旗)主修、翰林院编修李桂林(1839—1910,今河北秦皇岛市人,字子丹)主纂。122卷,附舆图14幅。光绪十九年(1893)
①中国北方一些民族的官员或荣誉称号。源于突厥语,意为“自由自在清闲之人”。为突厥、契丹等民族的官员。《旧唐书·突厥传》作达干,《辽史》作达刺干,《辍耕录》作答剌罕。自蒙古成吉思汗起,作为荣举称号,平民
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语支之一。包括佤、德昂、布朗3个语言。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潞西、瑞丽、沧源、西盟、孟连、澜沧、双江、耿马、永德、镇康和勐海等县,使用人口449716人(1990)。在国外主要分
见“倭里罕”(18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