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吐鲁番文书

吐鲁番文书

指新疆吐鲁番所出土之古代文书。收藏在新疆博物馆等单位。吐鲁番地区古为“车师前部”地,西汉时以“高昌壁”得名。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今高昌故城(即吐鲁番东南高昌废址,位于今阿斯塔那东南、哈喇和卓西南)。东晋咸和二年(327),前凉张骏于此置高昌郡,郡治高昌城。其后西凉、北凉沿袭之。北凉承平十八年(460),柔然灭沮渠氏的残余势力,立阚伯周为高昌王,此后,张、马、麴诸姓相继称王,史称“高昌国”。王城在高昌。唐贞观十四年(640),唐灭高昌,以其地置西州,高昌城成为西州都督府治所。9世纪中叶以后,又是西州回鹘之王城。此文书即历代被高昌居民埋藏在地下的文物一部分。出土地点主要为阿斯塔那以北、哈拉和卓以东这两个墓区,高昌古城内也有少量发现。其中除一些以文书形式直接随葬(如衣物疏、地券、功德录、告身及一些契约等)较为完整外,大多是当作废纸被用来制成死者的服饰(如鞋靴、冠带、枕衾等),或是一些俑的构件,乃至葬具(纸棺),故多已残缺。主要为汉文,也有回鹘文、粟特文等。文书撰写地包括吐鲁番、敦煌、庭州、伊州、洛州、长安等。解放前大量被掠至国外。解放后出土近3000件。内容涉及晋至唐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生活等各方面,很多可补文献记载之不足,史料价值极高。不仅是我国古代文物之珍品,也是研究高昌地区乃至西域诸族历史的重要资料。这批文书出土后,绝大部分已由新疆博物馆工作人员作了初步清理、折揭和修复。自1975年末,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组织各方人力,组成吐鲁番出土文书整理小组,在原有基础上,将全部文书核对、缀合、标点、定名。并陆续出版了8册汉文文书,即※《吐鲁番出土文书》。

猜你喜欢

  • 颜齐

    见“燕齐”(2545页)。

  • 三都布

    ?—1760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台吉。绰罗斯氏。清札萨克辅国公丹济拉孙,※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勒同高祖兄弟。乾隆二年(1737),袭札萨克固山贝子爵。十九年(1754),受命乾清门行走,获双眼花翎。翌年,清

  • 康合思

    蒙古※“林木中百姓”(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即森林诸部)之一部分。成吉思汗二年(1207),为术赤招降。

  • 元宪宗

    见“蒙哥”(2324页)。

  • 希期濮

    部分彝族的自称。彝语音译,意为“与大黑彝平等的人”。他称期期。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昆明市及弥勒、祥云、武定、禄劝等县。详见“彝族”(2594页)。

  • 颙琰

    1760—1820清朝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乾隆帝第十五子。1796—1820年在位,年号嘉庆。乾隆间,封嘉亲王,册封为皇太子。时土地高度集中,河患频仍,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流民大量涌现,官吏贪污腐

  • 韩光祖

    1744—?清代撒拉族土司。青海循化(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撒拉族。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袭职。四十六年(1781),以领土兵至兰州镇压苏四十三反清起义,加四品顶戴花翎。四十九年(1784),复

  • 恰克图东路卡伦道

    清代外蒙古卡伦道。共28卡伦。由恰克图城开始,65里至薄拉,95里至奇兰,100里至奇克泰,95里至库得里,350里至乌雅勒嘎,400里至明几,50里至库野,50里至阿乃乌,90里至哈苏鲁克,80里至

  • 定咱喇什

    ?—1744清朝蒙古王公。鄂尔多斯部人。博尔济吉特氏。桑忠多尔济长子。康熙五十七年(1718),以三等台吉从清军防御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策妄阿喇布坦。雍正二年(1724),从征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八年(

  • 茫蛮

    古族名。今傣族部分先民在唐代的别称。傣语“勐”之异译,意为“地方”、“平坝”,即“住在坝子里的人”。始见于唐樊绰《蛮书》。分布在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孟连、耿马、临沧一带。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