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

清代满族社会一种“兵民合一”的特殊组织形式。从牛录制演变发展而来。努尔哈赤起兵后,根据战争需要,将原来女真族狩猎时采用的临时性组织形式,加以改组扩大,编成长期的正式组织,即此。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黄、红、蓝、白四旗,四十三年(1615),复增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合为八旗。旗制规定,每旗(满语称“固山”,“旗分”之意)辖五甲喇(汉译参领),每甲喇辖五牛录(汉译佐领),每牛录由300人编成。创建八旗组织时,据记载满洲牛录有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牛录(今有人考证为200多个)。每旗所辖的牛录数和牛录下的丁数,时有变化。凡八旗成员分别隶于各牛录之下,平时从事生产,战时负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清太宗天聪九年(1635)、崇德七年(1642)又先后将降附的蒙古人和汉人,分别编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与“八旗满洲”共同构成八旗组织的整体。清初镶黄、正黄、正白称为“上三旗”,由皇帝亲自控制。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称为“下五旗”,初由诸王及贝勒等分统,雍正时加强中央集权,严格区分旗分佐领和府属佐领的隶属关系,旗分佐领也由皇帝直接控制。八旗是清朝统治的重要军事力量,创建之初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方面的职能。与满族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以后,清统治者把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俗称“京旗”,把其余部分派到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为“驻防八旗”。清统治者为加强对本族和全国人民的控制,建立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等,与绿营共同构成统治全国的强有力工具。其军事职能日益增强,而生产职能日益缩小。在东北地区,八旗各级衙署与州县并存,旗人和民人不仅在统属上不同,在政治待遇上亦不平等,旗人远胜于民人,而旗人中又有满、蒙、汉军的差别。清代在东北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的“佐领制”和在蒙古各部中实行的“盟旗制度”,都是在八旗制度的影响下,因地制宜而创造出来的。

猜你喜欢

  • 刘直力鞮

    ?—391?晋代铁弗匈奴首领之一。名又作“力俟提”、“右地代”。※刘卫辰子。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390),受父命围攻贺兰部,迫其首领贺讷归降北魏。闻魏王拓跋珪引兵来援,退走。次年,出棝杨塞,攻黑城。

  • 达地石碑

    苗疆石刻。清同治十三年(1874)六月初八,由苗疆十八股联合刻立。位于贵州省雷山县达地乡三里处。碑高1.5米。全文为咸同年间苗民起义后官府所出之安民告示。文中承认地方官吏、土司衙门、营汛弁兵、地方绅团

  • 花山崖壁画

    见“左江崖壁画”(459页)。

  • 福河卫

    见“弗河卫”(670页)。

  • 北魏宗族十姓

    与鲜卑拓跋氏同宗族诸姓。据《魏书·官氏志》载,至拓跋邻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和拓跋氏合称八姓。其中拓跋氏,由拓跋邻统摄,至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元氏。纥骨氏,由其长兄统摄,后改为胡

  • 刘智

    约1660—1730清初伊斯兰教著译家。字介廉,号一斋,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回族。父三杰,研究伊斯兰教义,著《清真教说》并校订马注《清真指南》一书。智继承父业,攻读儒家经史子集和佛道经书,并钻研阿拉

  • 元世祖实录

    书名。元官修。210卷。起中统元年(1260)三月,迄至元三十一年(1294)正月。附《事目》54卷,《圣训》6卷。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世祖逝世,四月,成宗继位,六月,命翰林国史院着手修纂此书,由董文用

  • 屯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永乐三年(1405)八月,女真首领可怜哥、歹颜哈等49人来朝,明廷命设屯河、安河2卫,以可怜哥等为指挥、千百户、卫所镇抚。其地在今黑龙江省汤旺河流域。

  • 奚六部大王

    见“回离保”(781页)。

  • 三罗喇嘛

    元末明初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名僧。又名三剌喇嘛、海喇嘛。全称海喇嘛桑杰扎西,清代文献译作“桑儿加查实”。藏族。西藏山南卓垅地区人。早年离家至青海湖海心山长期修行,遂有“海喇嘛”之称。后率族迁居碾伯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