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差
旧时藏区差役名。藏语称“扎差”或“扎加”。又称喇嘛差。唐吐蕃时曾有过“三户养僧”或“七户养僧”制,即强制性令七户人家供养一名僧人的生活费用。未见强迫出家为僧的记载。大约清季中晚期,随着封建农奴制的没落,加重对农奴家庭的剥削,宗教负担也因之加重,在劳动力已严重缺乏情况下,仍强迫农奴多子女家庭,以支应差徭名义强迫派一子出家为僧,相传有的地区强迫凡有子之家均需送子入寺为僧。多子者多出,四子家庭第二、四子同时出家。以为制度。多有以此种僧差形式入寺为僧者,入寺实为寺院农奴,多从事苦役。解放后渐废。
旧时藏区差役名。藏语称“扎差”或“扎加”。又称喇嘛差。唐吐蕃时曾有过“三户养僧”或“七户养僧”制,即强制性令七户人家供养一名僧人的生活费用。未见强迫出家为僧的记载。大约清季中晚期,随着封建农奴制的没落,加重对农奴家庭的剥削,宗教负担也因之加重,在劳动力已严重缺乏情况下,仍强迫农奴多子女家庭,以支应差徭名义强迫派一子出家为僧,相传有的地区强迫凡有子之家均需送子入寺为僧。多子者多出,四子家庭第二、四子同时出家。以为制度。多有以此种僧差形式入寺为僧者,入寺实为寺院农奴,多从事苦役。解放后渐废。
宋代西南蕃等古国风俗志。一篇。南宋吴儆(初名偁,字益恭,安徽休宁人,汉族)撰。内容主要记述宋代西南蕃(中心在今贵州惠水,为布依族聚居区)、罗殿(今贵州罗甸、贞丰、册亨、普安、紫云等地,为布依族聚居区)
亦称白高国、大夏国、夏国。西夏国号。党项语音“庞喻领”。北京图书馆藏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和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藏西夏乾祐十五年(1184)刻印汉文《佛说圣大乘三归依经》等文献中,分别用西
?—1323元朝大臣。又译帖赤、帖失、帖实。蒙古亦乞列思氏。英宗妃速哥八剌兄,权相铁木迭儿义子。仁宗(1311—1320年在位)时,任翰林学士承旨、宣徽院使。英宗即位初,任太医院使、中都威卫指挥使。至
东瓯越人。父摇佐汉击楚有功,汉惠帝三年(前192),受封东海王。父卒袭王位。建元三年(前138),闽越王郢举兵围东瓯。粮绝,遣使告急汉帝。武帝令严助发会稽兵援之。解围后,率族人4万余人徙处江淮间,后渐
卫拉特蒙古人传统袍子。流行于青海、新疆等地。用料因人而异。台吉以锦缎制成,上饰文绣。宰桑用丝绣、丝纻或氆氇。王公贵族用红色、黄色。地位卑下者穿绿色或杂色。御冬无棉,以驼毛为絮,名“库绷”。普通牧民,则
1512—?明代蒙古左翼察哈尔万户领主。全称巴延达喇纳琳台吉。孛儿只斤氏。※达延汗孙,※巴尔斯博罗特济农第五子。领察哈尔万户所属察罕塔塔尔(白鞑靼),驻牧于宣府独石口边外,距明塞十五六日程。在张家口与
1011—1052辽代将领。契丹族。仲父房之后,南府宰相耶律思忠子,为于越※耶律仁先之弟。史载其体貌端正,举止庄重,讲究礼节。尝戒其族人曰:“国中三父房,皆帝之昆弟,不孝不义尤不可为。”(《辽史》卷9
唐南诏总督元帅。纳西族。唐玄宗开元中(713—741),六诏并属南诏,为三甸总管,服南诏统领。玄宗天宝(742—756)中,以南诏阁罗凤叛唐,陷嶲州,充先锋,挟虏唐西泸令郑回,以功升总督元帅。
见“尼玛嘉木参”(666页)。
唐代南诏职官名。《新唐书·南蛮传》谓:“禄托主牛”,即掌管耕牛、菜牛之官,由最高军政要员※清平官、酋望、大军将兼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