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佤德昂语支

佤德昂语支

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语支之一。包括佤、德昂、布朗3个语言。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潞西、瑞丽、沧源、西盟、孟连、澜沧、双江、耿马、永德、镇康和勐海等县,使用人口449716人(1990)。在国外主要分布在缅甸东北部和泰国北部山区。该语支的主要特点是:辅音比较复杂,塞音分清浊,有清化或送气的鼻音,复辅音较多,尤以德昂语和布朗语最为丰富。3个语言在元音上各具有特点,佤语元音分松紧,德昂语元音分长短,布朗语元音不分长短和松紧,但有声调。3个语言都有由元音与元音组合的二合元音和三合元音。辅音都可以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出现在音节末尾的辅音一般有-p、-t、-k、-m、-n、-η、-、-h 8个,元音(包括二合元音、三合元音)可以带辅音尾。词以单音节词为主,每个音节常常是一个有意义的单位。这些单位可作为构成多音节词的基础。多音节词中,大部分是双音节。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和复数的区别。语序一般是主语—谓语—宾语。德昂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表语时,一般都要提到主语的前面。佤语疑问句的语序一般是谓语在主语之前,宾语在主语之后。定语一般都在中心语之后。布朗语、德昂语没有通行的文字;佤族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猜你喜欢

  • 且兰

    古国名。夜郎国境内的小国。地在今贵州福泉一带。传说楚顷襄王时,遣将庄傒(又作庄豪)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以且兰有椓船牂柯处,改名※牂柯(即系船杙也)。秦至西汉时,为夜郎国一小邑。汉元鼎六年(前

  • 乌什直隶厅

    清代新疆官署名。光绪九年(1883)置。治所在今新疆乌什城。管理村庄28处、两驿站、13卡伦及布鲁特(今柯尔克孜族)2部游牧地。隶阿克苏道。副将驻扎。1913年改为县。居民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 高昌垒

    见“高昌故城”(1918页)。

  • 割牲

    元朝太庙大祭时的一种礼俗。又称“割奠”。祭祀时,例由蒙古博儿赤(司厨)跪割牲肉,置于太仆卿奉侍朱漆供盘之上,酹以马乳,同时巫祝以蒙古语奉告神灵。礼毕,以割奠之余抛撒于南棂星门外。凡遇大祭,必行割奠之礼

  • 白子

    白族的自称。亦作“白尼”、“白伙”。“白”是白族的族称,“子”、“尼”、“伙”都是汉语中“人”的意思。详见“白族”(596页)。

  • 宣统帝

    见“溥仪”(2402页)。

  • 撑犁

    匈奴语音译,意为“天”。《汉书·匈奴列传》: “匈奴谓天为 ‘撑犁’。”汉元狩二年(前121)夏,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北地,至祁连山,击匈奴。颜师古注称:“祁连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为祁连。”一说“祁连”即

  • 覃公旺

    明宣德时广西壮族起义首领。广西思恩县人。宣德(1426—1435)初,因不满地方官府欺榨,聚众举事,攻占思恩县大、小富龙三十余峒,固守险阻,以拒官军。后被官军夹击所败,被俘遇害。

  • 别作垧、日。北方方言。耕地面积的单位名。《柳边纪略》载:一“晌者,尽一日所种之谓也”。《黑龙江外记》载:“关外田土以晌计,一晌,六亩余,黑龙江亦然。”但各地耕作、播种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地方一个人在一

  • 纥奚部

    鲜卑部落名。《魏书》附其传于高车后。北魏初游牧于意辛山(今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一带,与纥突邻部世同部落,首领称“大人”、“长帅”。北魏登国五年(390),与纥突邻部、贺兰部同被拓跋珪击破于意辛山,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