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乌春

乌春

①温都部首领。女真族。居阿跋斯水(今牡丹江安图县至敦化县流段)一带。初以锻铁为业,后因岁欠,率部众归乌古迺(景祖),加入生女真部落联盟。既而乌古迺知其遇事果敢善断,命为本部长,送归旧部。辽道宗咸雍十年(1074),劾里钵(世祖)继任联盟长后,与跋黑联合反对劾里钵,拒绝劾里钵联姻结好之请,屡与完颜部作难。与完颜部争购加古部铁甲,扣留完颜部使者厮勒,并谓厮勒曰:“得甲则生,否则杀汝”。得甲后更无所惮。后与桓��、散达联合起兵进攻完颜部,因遇大雨,始作罢。继与斡勒部杯乃联合,举兵于度岭,进至苏素海甸(今黑龙江省尚志县马延镇东南,苇河、亮河一带),因遭颇剌淑(肃宗)火攻,兵败,杯乃被俘。后又以姑里甸(今黑龙江省宁安县至沙兰之间平原)兵100多人助纥石烈部腊醅、麻产反叛。腊醅兵败,被擒,麻产逃走,其援兵也多归于完颜部。寻为欢都败于斜堆(今吉林省蛟河县城及退博、新站之间三角地),不久死去。 ②达斡尔族民间诗歌的一种。达斡尔语、满语音译,亦作“舞春”、“午春”,意指叙事诗。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各地达斡尔人中,备受喜爱。出现于清代,初为口头创作,后多用满文传抄。朗诵、说唱均可。四句一段,每句皆押头韵,句与句对称,近似汉族律诗。每首短者十余段,一般为四五十段,长者达百余段。逢节日或农闲之夜,由识文或能背诵者说唱(每村几乎都有人会说唱),男女老幼围坐听。曲调基本固定,内容广泛,有反映生产活动的《放排》、《打鱼》、《农家苦》、《田园诗》,有赞扬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人物《少郎与岱夫》,有讽刺社会不良习俗的《戒酒》、《戒烟》、《戒财》,有记叙达斡尔人巡守祖国边疆的《额尔古纳、格尔毕齐巡边》,还有反映到蒙古草地参加庙会一路见闻的《甘珠尔庙会》等。1953年,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副旗长孟希舜从民间搜集到40首,用满文记音整理油印成册。 ③见“珲春厅”(1794页)。

猜你喜欢

  • 排瑶

    瑶族一支。主要分布在今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及散处相邻的一些地区。因称村寨为“排”而得名,其居地又向有八排二十四冲(冲指小村)之称,故又叫“八排瑶”。传说其祖先由湖南迁来。到解放前夕虽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

  • 塔克

    维吾尔语音译,意为“山”。又译塔格。清代史籍多用以称天山南路诸山,如海都塔克、英额齐盘塔克等。今有的山仍沿用此称,如库鲁克塔格等。

  • 札剌儿

    ①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又作札剌亦儿、扎剌儿、押剌伊而、札腊尔。游牧于鄂嫩河东、克鲁伦河北。为漠北强部之一。分为札忽惕、脱忽剌温、弘合撒兀惕、古篾兀惕、兀牙惕、你勒罕、古儿勤、朵郎吉惕、秃里、尚忽惕等十

  • 岭表录异

    又名《岭表录异记》、《岭南录异》、《岭表记》等。志书名。唐人刘恂撰。作者于昭宗朝曾任广州司马,后居南海。原书已佚,《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等诸书均有征引,以《永乐大典》辑录稍全,后清学者从中录出,

  • 噶勒丹锡哷图萨玛第巴克什

    见“阿旺簇勒提木”(1245页)。

  • 玛里雅兀特

    即“米喇兀”(918页)。

  • 额尔济纳

    一作也克吉儿。元代党项(唐兀)人。右丞相乞台普济之子。年22从元武宗于北庭,以勇武著称。武宗即位,授资德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唐兀卫亲军都指挥使,又进知枢密院事。至大元年(1308)兼仁虞院使,拜御史大

  • 舍楞

    清代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贵族。汉文史籍又作舍棱。初隶准噶尔。乾隆二十年(1755)、二十二年(1757),以清军先后击败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偕族兄巴图尔乌巴什退据博尔塔拉。二十三年,为摆脱清军副都统唐

  • 拨绰

    蒙古国宗王。又译不者克。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孙,※拖雷子。骁勇善骑射。元太宗七年(1235),随拔都西征。九年,与蒙哥率军2万、船2百艘,大败钦察、阿速,擒杀钦察首领八赤蛮、阿速首领合赤儿·兀古列。

  • 奚枢密院

    官署名。契丹灭亡前夕,保大三年(1123)正月,奚王回离保率军自南京(今北京)逃出,至箭笴山自立,称“奚国皇帝”,改元“天复”,分司建官,置奚、汉、渤海三枢密院。是年五月,回离保被杀,该政权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