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沃沮
古沃沮族的一支(一说即沃沮)。因其分布于盖马大山(今长白山及狼林山脉,一说仅指狼林山脉)以东而得名。又因其在北沃沮(一说在长白山)南,故又称南沃沮。分布地区南至今朝鲜元山市以北与貊接,北到图们江附近,东临日本海,大体有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地。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置玄菟郡,其地为玄菟郡辖境的一部分,郡治初置其境内的沃沮城。高句骊大祖大王四年(56),取其地为城邑,遂成为高句骊的一部分。其民后遂渐与高句骊族融合。
古沃沮族的一支(一说即沃沮)。因其分布于盖马大山(今长白山及狼林山脉,一说仅指狼林山脉)以东而得名。又因其在北沃沮(一说在长白山)南,故又称南沃沮。分布地区南至今朝鲜元山市以北与貊接,北到图们江附近,东临日本海,大体有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地。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置玄菟郡,其地为玄菟郡辖境的一部分,郡治初置其境内的沃沮城。高句骊大祖大王四年(56),取其地为城邑,遂成为高句骊的一部分。其民后遂渐与高句骊族融合。
怒语音译,即竹锄。旧时云南省怒江地区的怒族等少数民族曾普遍使用过的一种原始生产工具。利用当地生长的一种坚硬的龙竹自然分桠部分用砍刀削制而成,竹的主干部作柄,长约1米,分桠留15—20厘米,削尖作锄身,
西域古地名。见《大唐西域记》,唐称中安国。《魏书·西域传》称忸密。《隋书·西域传》称安国。《新唐书·西域传》一作布豁。《元史·西北地附录》作不花剌,同书《太祖本纪》作卜哈儿,《察罕传》作孛哈里。《元朝
?—747唐代回纥汗国创立者。药罗葛氏。※护翰子。名骨力裴罗,又作逸标苾叶护。原臣属于后突厥汗国。天宝元年(742)、三年(744),乘后突厥内乱,率回纥九姓部众出兵击破乌苏米施可汗和拔悉密部颉跌伊施
见“汉官”(616页)。
古地名。又作西顷山、西强山、西豮山、西羌山、罗插普喇山。因原为西羌所居而得名,讹为西倾山。《汉书·地理志》陇西郡临洮“洮水出西羌中”,“《禹贡》西倾山在县西”。位置东起今甘肃碌曲、玛曲,西北至青海同仁
867—933五代后唐皇帝。926—933年在位。本代北胡人(一说沙陀部民)。汾州刺史李霓(一作电)之子。生于应州金城县(今山西应县),名邈佶烈。骁勇,善骑射。从沙陀部李克用征战,被收为养子,从李姓,
清代四川彝族土官名。“暖带密”,彝语音译,意为“水田坝子”。康熙四十九年(1710),越巂土官岭桥新子岭安泰归附,授暖带密土千户,颁给印信、号纸,住牧暖带密(今甘洛县田坝镇背后山坡上)。道光二十三年(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萨喇克河接车臣汗旗界,西至喀喇诺尔接本部右翼中右旗界,南至喀喇莽鼐接车臣汗旗界,北至昭莫多接本部中后旗界。有佐领一个半。会盟于克鲁伦巴尔和屯盟。康熙二十七年(1688),硕垒
阿刺伯语音译,一译“格的木”,意为“古老”、“陈旧”。伊斯兰教派别之一。指明末清初伊斯兰教门宦新派传入回族以后,仍保持伊斯兰教传入时期的宗教仪式和基本功课的派别,故称,或称老教、清真古教、遵古教等。该
元仁宗皇后。又译阿纳失舍里。蒙古弘吉剌氏。生子硕德八刺(英宗)。皇庆二年(1313)三月,册为皇后。以中政院掌宫事。先汗而卒。延祐七年(1320),英宗即位,追尊为皇太后。谥庄懿慈圣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