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䩞鞢带

䩞鞢带

契丹服饰,腰带。又作蹀躞带。《辽史·国语解》称:“䩞鞢带,武官束带也。”䩞䩞,指带上系佩物品。《仪卫志》记,契丹官朝服,“服紫窄袍,系䩞鞢带,以黄红色绦裹革为之,用金玉、水晶、靛石缀饰,谓之盘紫。”汉官常服,“五品以上,……武官䩞鞢七事:佩刀、刀子、磨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乌皮六合��。”(一说汉服无䩞鞢带)。此带于唐代以前即存在于北方游牧民族中。现从考古发现,契丹时有三种形制:一为单带扣单䤩尾式,于方銙上穿眼,眼下系小带,在小带上佩系各类物品,带銙数5—12不等,质地有金、玉、银、铜等不同,似属官服,为高官在会朝时所束;二与前种区别在方銙量少,起眼不多,或无眼,所带佩物较少,仅剑、刀、锥等实用品,无佩饰玩物,恐为普通官员与侍从,著常服时所束;三为带身无革鞓,而是丝绦,亦无带扣和䤩尾,直接将丝绦束结身后,一般为妇人所束。宋代䩞鞢已失,只存带銙以作装饰,沈括《梦溪笔谈》云:“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算囊、刀砺之类。身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鞦根,即今之带銙也。”

猜你喜欢

  • 西受降城

    参见“三受降城”(52页)。

  • 灭里部民暴动

    元顺帝朝蒙古牧民起义。灭里部隶属汪古统治者领地内,在红巾军大起义影响下,于至正十八年(1358)九月,爆发反抗赵王暴政的起义。起义者攻进王府,杀死赵王的替身观音奴,赵王八都帖木儿仅因化装出逃才得以幸免

  • 相单程

    东汉武陵蛮起义首领。武陵郡(治今湖南溆浦县南)人。蛮族。原为武陵蛮族※精夫(酋长)。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率众起义,据险隘,攻郡县,拒击汉武威将军刘尚军,并乘汉军粮尽援绝退兵之机,大败汉军。二十

  • 奥屯忠孝

    金大臣。本名牙哥,字全道。懿州(治今辽宁阜新县东北)胡土虎猛安人。女真族。奥屯氏。大定二十二年(1182)进士。由蒲州司侯,升校书郎兼太子司经。累迁翰林待制,权户部侍郎,佐参知政事胥持国治河。以功授河

  • 勾使来部

    粟末靺鞨诸部之一。见“厥稽部”(2192页)。

  • 祭谷娘

    德昂族对传说中稻谷的女性保护神——谷娘的祭祀活动。祭祀分三个时节进行。春播前,全村共择一吉日,宰杀鸡、猪、牛,人们着盛装,携炊具、大米、粑粑,敲起铓锣和象脚鼓到地里,请佛爷、长老念经,祈求来年谷物丰收

  • 永平寨博易场

    宋时壮族地区物资交流中心。在左江道侬峒思明州(今广西宁明)。通交趾及邕州、广州、湖湘。宋在此设置知寨,管理博易事宜。从交趾输入名香、犀角、象齿、驯象、金、银、盐等物资;输出物产有土布(壮布)及来自内地

  • 乌林

    即“物林”(1441页)。

  • 马宥

    清代文士、诗人。字书渊。江苏溧阳县人。回族。幼承父马世俊家学,博通古文,亦工诗。为文晓畅,诗爽朗有风格。著有《砚畴集》、《溧诗近选》。

  • 乌蛮七部

    唐代部落名。为东爨乌蛮的主要部分。一曰阿芋路,居曲州(治今云南昭通市,后废)、靖州(治今云南大关县附近,天宝末废)故地,即今云南鲁甸境;二曰阿猛,(或作阿旁)居今云南大关县城区;三曰夔山(约在今昭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