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五里牌竹简
战国时楚国竹简。1951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400号楚墓。墓曾被盗,具二椁二棺,属战国晚期墓。所出竹简共三十八支,皆残断,最长者仅13.2厘米,宽度皆在0.7厘米左右。墨书文字,字数最多的一简六字,少仅一二字。内容属遣策。一般是在简上半部记器物名称与数量,有的在中部注明器物在墓内之位置。所记物品有铜、竹器及丝织品等。系近代首次经科学发掘出土的战国竹简。
战国时楚国竹简。1951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400号楚墓。墓曾被盗,具二椁二棺,属战国晚期墓。所出竹简共三十八支,皆残断,最长者仅13.2厘米,宽度皆在0.7厘米左右。墨书文字,字数最多的一简六字,少仅一二字。内容属遣策。一般是在简上半部记器物名称与数量,有的在中部注明器物在墓内之位置。所记物品有铜、竹器及丝织品等。系近代首次经科学发掘出土的战国竹简。
见“三门运渠”。
巨(鉅)战国时墨家学者对其领袖之称谓。执墨家法,有很高威信。墨者以巨子为圣人。巨子职位由前任巨子指定。一说墨翟本人是第一任巨子,一说墨翟死后巨子制度始立。据《吕氏春秋》载,先后作过巨子的有孟胜、田襄子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改龙州宣抚司置。治今平武县(万历中置宁武县为附郭,后改平武县)。辖境相当今四川平武县和江油市,青川、北川二县部分地区。明、清属四川省。1913年废。
官名。南朝梁置。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八班,拟武臣将军等号,大通三年(529)定制后仍拟武臣将军。
官名。(1)春秋战国楚国置,为最高行政长官,辅佐楚王掌管全国军政事务。秦末张楚政权亦置。(2)县级行政长官别称。秦汉以来,一县之长称令,元代称尹,故合称令尹。清代为知县别称。
官名。清代礼部属官。掌堂子之管钥、守卫、值宿之事。额设八人,七品二人,八品六人,均以满员充任。遇有缺员则由吏部牒八旗选送补授。
官名。金代都水监属官,设于新乡,掌河防,管辖崇福上、崇福下、卫南、淇上四埽。领埽兵约二千人。
1630—1704清四川达州(今达县)人。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顺治举人。曾官山西长子知县。辞官后,流寓苏州。一度经商,失败,致生计穷困,然仍著述不辍。志在权衡天下,所著《潜书》,初名《衡书》,积
即陆浑之戎。因该部居于阴地(今陕西商州至河南嵩县东北,黄河以南熊耳山脉以北一带地区),故名。
1887—1914清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前旗人。蒙古族。汉名阔五,别号雨春。光绪三十年(1904),袭扎萨克冰图郡王。曾在本旗创办新式学校,编练旗兵。宣统元年(1909),向清廷奏陈取缔蒙古喇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