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洛(雒)阳

洛(雒)阳

城名、县名。“洛”本作“雒”,三国魏改。故城有二: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白马寺东二里洛河北岸。原为周成王时周公营建雒邑的成周城,周敬王避王子朝之乱,迁都于此,加以扩建,为春秋后期最繁荣的都市之一。战国时改称雒阳。因位于雒水之北得名。地处天下之中,漕运方便,而且左据成皋,右阻渑池,前有伊阙,背靠大河,利于防守。东周以后,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均建都于此;新莽以此为陪都。绿林起义军所拥立的更始帝,亦曾建都于此。秦置县,为三川郡治,汉以后至北周先后为河南郡、司州、洛州治。战国至西汉,是全国性大都市之一。东汉、魏、晋、北魏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最繁荣的都市之一。汉魏故城,据《元康地道记》:“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故又称为“九六城”。北魏时,有三市:西面西阳门外有著名的洛阳大市,附近是商人和手工工人居住区。南面宣阳门外有四通市和外商聚居区。交易农产品和牲畜的小市,则在东面青阳门外。东汉时,有太学生三万余人。明帝所建的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寺。北魏全盛时,全城有佛寺五百所;又于龙门凿石窟佛像,是我国伟大的艺术珍品。北魏末年,城被毁于战火。隋以后废。一在汉魏故城西十八里,即在今洛阳市。隋大业初建,以为东都;武周续修,改称神都。隋、唐洛阳故城,据《新唐书·地理志》:“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以象河汉。东西五千六百一十步,南北五千四百七十步。”周围约七十里。是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都市。隋有东、南、北三市,唐又增设西市,都是国际性市场。隋(炀帝)、武周、五代唐均都于此;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宣宗以后)均以此为陪都。隋以后先后为河南郡、河南府、金昌府、河南路治。今洛阳旧城系金哀宗时改筑,周长八里三百四十五步,仅当隋唐故城洛北、瀍西的一小部分。近年来对汉魏、隋唐故城遗址都作过考古勘查,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毅军

    军队名。清同治元年(1862)宿州总兵宋庆接统临淮军三营组建而成。因宋庆赐号毅勇巴图鲁,故名。先后在安徽、河南、山东、直隶镇压捻军。八年随左宗棠在陕甘等地镇压回民起义。光绪六年(1880)徙防旅顺。中

  • 崔德

    元末人。大宋红巾军将领。至正十六年(1356)九月,与李武率兵破潼关。次年春,克商州(今属陕西)、蓝田,直趋长安(今西安),分兵攻同(今大荔)、华(今华县)诸州。二十一年五月,兵败降元。

  • 张愉曾

    清安徽徽州(今歙县)人,字庭硕。著有《十六国年表》等。

  • 知耻学会

    清末维新派团体。光绪二十三年(1897)康有为、寿富创立于北京。梁启超为之序,称日本知耻维新,更张百度,虽耻无害;今中国危亡在即,民贵知耻,愿“诵耻以倡于天下”。寿富亦撰后序以伸学会大旨。是会痛陈甲午

  • 李迁哲

    511—574南北朝时安康(治今陕西石泉东南)人,字孝彦。世为豪族。初仕南朝梁,官至东梁州刺史。西魏大统十七年(551),败降于达奚武,授车骑大将军。恭帝初,奉丞相宇文泰命与贺若敦经略山南克巴州(今四

  • 解围元薮

    书名。明沈之问撰。四卷。成书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初刊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为沈氏总结历代名医麻风病诊治经验与自己的心得编撰而成。卷一为总论。首列疠风有十六种,受病所在经络及药病总论;卷二

  • 内务府三旗骁骑营

    又名三旗包衣骁骑营。清八旗兵制之一。顺治年间置。掌紫禁城内武英殿等三十一处的值班宿卫。营兵由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包衣佐领、管领下挑补,各组为营。每旗设骁骑参领、副骁骑参领各五人领之,下设满洲佐领(三旗

  • 郗隆

    ?—301东晋高平金乡(今山东嘉祥南)人,字弘始。初为尚书郎、左丞,在朝为百僚所惮。少与赵王司马伦善,伦专权,召为散骑常侍。伦篡位,以为扬州刺史。永宁元年(301),齐王冏讨伦,传檄至扬州。中州人在军

  • 寒泉子

    战国时秦国大臣。时苏秦在山东六国发起合纵,抵抗强秦。秦惠王欲使武安子起出使六国,以破坏之。他进谏阻止,认为攻城堕邑,可以任用武安子起,出使诸侯,当任客卿张仪。秦王从之。见《战国策·秦策一》。

  • 国学振起社

    清末社团。光绪三十二年(1906)夏在日本东京成立,社长章炳麟。以“振起国学,发扬国光”为宗旨,编印各种讲义,宣讲“国学”。社址设民报社内,辛亥革命后即停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