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商埠

商埠

一个国家向外国人开放的通商城市。中国古代称关市;近代又称通商口岸,或口岸,其在水路的亦称港口。政府在商埠设置税务机关,对合法贸易征收关税。清代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放海禁后,曾设立粤海、闽海、浙海、江海四税关,进行对外贸易。实行闭关政策后,乾隆二十四年(1759)限定广州为唯一对外通商口岸,并对来华贸易的海路外商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中国近代商埠,是鸦片战争后在外国侵略者胁迫之下开放的,可分两类:按照不平等条约规定开放的称“约开商埠”;为帝国主义国家示意但由中国政府宣布开放的称“自开商埠”。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英《南京条约》定广州、厦门、上海、宁波、福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是“约开商埠”的开始。咸丰八年(1858)中英、中法《天津条约》,除规定在沿海续开牛庄(营口)、登州、台湾、潮州、琼州等处外,又在长江沿岸新开汉口、九江、镇江三处,这是内河开放“约开商埠”的开始。外国侵略者在打开中国沿海、沿江门户的同时,又力图打开中国的“后门”,在陆路边境开辟商埠,建立陆路据点和通商路线。咸丰元年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规定开放伊犁、塔尔巴哈台(今塔城)两地,是陆路边境最早的“约开商埠”。此后,清政府被迫接纳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光绪二十五年(1899)宣布福建三都澳、湖南岳阳和河北秦皇岛三处开埠,这是“自开商埠”的开始。据统计,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全国共有商埠一百零七处。帝国主义还在主要约开商埠,设置租界或外人居留地,其行政、警察等权直接由外国侵略者掌握,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建国后,随着帝国主义特权的取消,已不复存在。

猜你喜欢

  • 西郡

    东汉献帝时分张掖郡置。治日勒县(北魏改名永宁县,今甘肃永昌县西北)。辖境相当今甘肃永昌县西部及山丹县一带。属凉州。西魏废。十六国时北凉沮渠蒙逊攻南凉数战于此。

  • 旗仓

    清入关后,在东北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属下各城建仓储粮,对三省驻防八旗兵丁平粜和借放,是谓旗仓。

  • 西八作司

    见“八作司①”。

  • 偏桃

    即扁桃,又名巴旦杏。果树名。产于中亚细亚。在中国,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唐代《酉阳杂俎》:“偏(扁)桃,出波斯国”,“叶似桃而阔大,三月开花,白色。花落结实,状如桃子而形偏,故谓之偏桃”。“肉苦涩不可啖,核

  • 彭定求

    1645—1719清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字勤止,又字南畇,号访濂。康熙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少从父习高愈(高攀龙侄孙)之学,又曾师事汤斌,后又精研《传习录》,慕王阳明“良知”之学。其学虽导源于姚江,

  • 伯咄

    一作汨咄。隋唐时靺鞨七部之一。分布在今松花江中游地区。住土穴,从事农业。唐总章元年(668)部众“奔散”,遗民并入渤海。

  • 营缺

    职官制度。指清代绿营兵武官的定额编制。包括在京巡捕营以及各省督、抚、提、镇统辖的水陆各营,河标、漕标各营。除极少数是满洲缺外,大多数为汉缺,但满洲、蒙古、汉军亦皆可用之于汉缺。

  • 外厂

    官署名。即明原建之东厂。万历初,宦官冯保提督东厂事,建内厂,而以初建之东厂为外厂。

  • 张守直

    1515—1588明蓟州遵化(今属河北)人,字时举,号笔峰。嘉靖进士,授知县。历官吏部考功、文选司郎中。以不阿附严嵩,嵩败后擢大理寺卿,定严世蕃狱案。隆庆四年(1570)官至户部尚书。六年致仕归。

  • 摩沙勒

    在今云南新平县西南莫沙。元至元中平缅,结寨于马龙他郎甸之摩沙勒,即此。明置摩沙勒巡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