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县
①北周改新化县置。治今湖北随州市东南光化铺。属随郡。隋属汉东郡。唐属随州。北宋熙宁元年(1068)废入随县。②北宋熙宁五年(1072)改乾德县置。治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属襄州。元祐初仍改为乾德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复改为光化县。属南阳府,十九年改属襄阳路。明洪武十年(1377)废入谷城县。十三年复置。属襄阳府。隆庆末以汉水时溢,迁治今老河口市西北光化镇。1983年并入老河口市。
①北周改新化县置。治今湖北随州市东南光化铺。属随郡。隋属汉东郡。唐属随州。北宋熙宁元年(1068)废入随县。②北宋熙宁五年(1072)改乾德县置。治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属襄州。元祐初仍改为乾德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复改为光化县。属南阳府,十九年改属襄阳路。明洪武十年(1377)废入谷城县。十三年复置。属襄阳府。隆庆末以汉水时溢,迁治今老河口市西北光化镇。1983年并入老河口市。
1089—1163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俗姓奚,号妙喜。僧人。 十二岁出家。遍阅诸家语录,尤喜云门宗语。后游郢州,研讨曹洞宗旨。复赴汴京天宁寺参圆悟克勤,得受克勤所著《临济正宗记》,遂以临济宗杨岐
1852—1894清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凯仕。林则徐侄孙。同治五年(1866)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后曾赴台湾后山测量。光绪三年(1877)为首届留欧学生赴英,学习驾驶。回国后任北洋海军左翼总兵。二
书名。唐高仲武编。二卷。选录自钱起至张南史二十六诗人一百四十首诗。宋时,该书残缺,佚郑当诗八首,故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谓选诗一百三十二首。入选者均为安史乱后,肃宗、代宗中兴时诗作,故名。诗人姓
官名。金枢密院置。源于宋代。有承受圣旨、奏事、省院议事等专责。承受圣旨系由皇帝单独召见,宣授旨意。退后可向下传达圣旨,或与近侍局批写。奏事系有必须奏请皇帝裁夺之事,入殿上章题奏,退后须立文字为据,称为
即今山东泰山。《淮南子·墬形训》:“中央之美者,有岱岳。”
1099—1157金穆宗盈歌第五子。本名乌野,亦作乌也、乌拽马,字勉道。初从太祖征战,太宗时预谋政事。喜读书。天会六年(1128),奉诏访求金建国前遗事,编撰《祖宗实录》三卷,记始祖以下十帝事迹。熙宗
官名。清代八旗护军营之职官。掌紫禁城内各门之文书事务。额定上三旗每旗一人,另有委署门主事各一人,以一人轮流值班景运门。
夏国王李德明之汉臣。任指挥使兼左都押牙。宋景德三年(1006)、四年,两次使宋通好。天禧四年(1020),受德明命城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建筑宫殿宗社,号为兴州,遂定为都。
南宋永嘉(今浙江仙桃)人,字器之,学者称潜宝先生。少师叶适,后从朱熹学。嘉定进士,官至通直郎。曾主管明道书院。取《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善待问者如撞钟”之意,作《木钟集》,以问答形式阐发程
清代户口册之一种。康熙五十二年(1713),圣祖颁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令,以康熙五十年钱粮册内丁数为定额,其后新增人丁永不加赋,另册编造,谓盛世滋生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