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骁骑将军

骁骑将军

官名。西汉置,东汉沿之,为杂号将军,统兵出征,事迄即罢。三国魏置为内军将领,有营兵,遂常设,以高功者任之。先设长史、司马、功曹等僚属,后省。元帝咸熙(264—265)中,司马昭为相国,置于相国府,统率亲军。两晋与领军、护军、左右卫、游击诸将军合称六军,担当宿卫之任,是护卫皇帝宫庭的主要将领之一。魏、晋皆定为四品。十六国成汉、前秦、后秦、后凉皆置。南朝宋仍为四品,齐沿置。梁武帝天监六年(507) 四月,置左、右骁骑将军,五月,改骁骑为云骑将军。陈仍分置左、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从三品上,二十三年改为四品上。北齐时属左、右卫府,虽仍负有护卫宫禁之责,但权任已轻。员五人,四品上。清朝置为散阶称号,初用为武职中属绿营者从二品之封赠,乾隆二十年(1755)改武功大夫。


官名。汉始置,李广曾为骁骑将军。《汉书·李广传》:“广为骁骑将军,属护军将军。”《后汉书·刘植传》:“(世祖)以植为骁骑将军,喜、歆偏将军。”“帝使喜代将植营,复为骁骑将军。”《宋书·百官下·骁骑将军》:“骁骑将军,汉武帝元光六年,李广为骁骑将军。魏世置为内军,有营兵,高功者主之。先有司马、功曹、主簿,后省。”《晋书·职官志·骁骑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并汉杂号将军也。魏置为中军。及晋,以领、护、左右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其后,南北朝、隋、唐等皆置。见《南齐书·百官志》、《隋书·百官上、中、下》、《新唐书·百官四上·十六卫·左右骁卫》注、《魏书·官氏志》、《通典·职官十·左右骁卫》。

猜你喜欢

  • 太史局令

    官名。即太史令。

  • 督队官

    官名。清末新陆军军官。光绪三十年(1904)定新陆军营制,始置。每营一人,正五品,正军校充,奏补。掌佐管带教练事,并管庶务。军官名。清末置于新军各营,为各营的副统兵官。

  • 国际司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属外交部。依照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二月二十一日修正公布的《外交部组织法》规定,其职掌为:一、通商交涉事项;二、领事官职务及管辖区域事项;三、贸易及海外经济调查并公布事项

  • 广州国民政府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设于广州的革命政府。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革命统一战线形成以后,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有改组大元帅大本营重新建立新的政权组织的必要。因此,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

  • 尚寝

    官名。隋高祖开皇二年(582)始置,为宫廷女官,掌燕寝进御次序,视从九品。炀帝改从五品,为尚寝局长官,二人。下设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四司。唐朝改正五品。宋、金、明悉如唐制。明永乐(1403—1424

  • 总制

    ①见“总督”。②官名。太平天国军中与地方之职官,起义之初即设。军中所设,共九十五员。为一军指挥官,监军以下悉归节制。以炎、水、木、金、土五字系衔,每字以下又有一至十九之数,自炎一总制至土十九总制依次类

  • 都官曹郎中

    官名。北齐都官尚书所属有都官曹,“掌畿内非违得失事”,以郎中一人为主官。见《隋书·百官志中》。

  • 麤(粗)官

    ①泛指武官。赵升《朝野类要》卷二:“麤官,武臣及军官之自谦,或以为讥。”②节度使别称。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 “薛能以文章自负,累出戎镇,尝郁郁叹息,其诗云: ‘麤官乞与真抛却,赖有诗名合得偿。’盖

  • 王国中郎

    官名。西汉置,属王国郎中令。侍从王的左右,多以文学之士充任。《汉书·伍被传》记伍被“为淮南中郎,是时淮南王安好术学,折节下士,招致英隽以百数,被为冠首。久之,淮南王阴有邪谋,被数微谏”。

  • 大将军

    官名。①高级军事统帅。战国秦汉皆有,非常设,遇有战事,临时委任统兵,事毕即罢。东汉初多冠以骠骑、建威等名号。西魏、北周置为府兵专职统帅官号,凡十二人,各领一军,分隶六柱国大将军,下统开府、仪同诸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