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行台

行台

①官署名。三国魏置,为皇帝出征时随侍身边临时执行尚书台职权的机构,由尚书台部分主要官员组成,以便皇帝和执政大臣决定军国大事。两晋时不再随侍于皇帝,而由权臣控制,东海王司马越、荀藩、苟晞、温峤、刘裕等曾在战乱中先后建立过行台,以发号施令。北魏初曾于邺及中山置行台,以尚书为长官,执掌当地军政事务,旋罢。肃宗正光(520—525)末,因各地战乱,在各地陆续设立行台主管各地军务,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到北魏末期渐理民事,北齐时正式兼理民政,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北魏末期的农民起义领袖如万俟丑奴、纥豆陵步藩亦置行台。北魏、北齐以行台尚书令为长官,也有以尚书仆射或左、右仆射以及尚书来主管行台事务者。下设行台尚书左、右丞,各部尚书及郎中处理具体事务。又,北魏、北齐还设有“大行台”。隋、唐初设“行台省”,金朝设“行台尚书省”。②元朝“行御史台”的省称。③官名。北朝行台长官的省称。《魏书·杨播传》: “尔朱荣之死也,(杨)昱为东道行台,率众拒尔朱仲远。”


1、自魏晋始,中央的政务由三公改归台阁(尚书),在中央者称台,在外者称行台。专为征讨而设,不常置。魏末晋文帝讨诸葛诞,散骑常侍裴秀、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等,以行台从。晋永嘉四年,东海王越请讨石勒,以行台随军。后魏称尚书大行台,别置官属。北齐行台兼掌民事。隋称行台省,其官有尚书令、仆射、主事、礼部、膳部、兵部、驾部、库部、刑部等。唐初也置行台,贞观以后废。见《通典·职官四·行台省》。元至正十六年置行御史台,简称行台,设行御史台御史大夫,侍御史、监察御史等,以监临所属各省,统制各道宪司,而总之于内台。见《元史·百官八·行御史台》。

2、帝王巡狩所居之处。南朝宋王韶之《始兴记》:“含洭县有尧山,尧巡狩至于此,立行台也。”见《初学记》。

3、大臣出巡所驻之处称行台,又称行辕。

猜你喜欢

  • 贵州清吏司员外郎

    官名。简称贵州司员外郎。①明清户部贵州清吏司之副长官。佐郎中掌司事。明永乐十八年(1420)设一人,从五品。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汉员外郎一人。满洲司官初不分曹,随长官所派。后增至四人,满洲三人,

  • 大理寺监

    官名。汉以来有廷尉监,北齐始称大理寺监,员额一人。隋沿置,其职掌为与大理寺正、大理寺评共同决正刑狱。唐以后废。参见“廷尉监”。

  • 会议政务处

    官署名。清末中央政务机构。光绪三十二年 (1906),改督办政务处设。次年併入内阁。掌审议变通政治章奏,研究奉旨交议事件,请旨裁夺。置政务大臣,无定额,由军机大臣、大学士兼充。参预政务大臣,各部尚书兼

  • 宣赞舍人

    閤门宣赞舍人简称。官名。宋置,政和年间,改通事舍人为宣赞舍人,掌传宣赞谒。见《宋史·职官六·东西上閤门》。

  • 发审局

    官署名。负责审讯。清朝后期,各省州县不能处理的重要诉讼案件,由督、抚委派候补官员担任审讯,这种非正式的审讯机关,称发审局。非正式审讯机关。清末,各省凡有重要诉讼案件为州县官所不能处理者,由督抚派委侯补

  • 殿中羽林郎

    官名。三国魏置,侍卫殿内,八品。官名,三国魏置,掌殿内侍卫,八品。

  • 先锋马军都指挥使

    武官名。五代后唐置,掌马军的先锋部队。见《资治通鉴·后唐纪四》“明宗天成二年”条。

  • 造舰总监

    海军同等官。北洋政府设置,其军阶为中将,总掌海军造舰事务。

  • 功曹从事

    官名。东汉司隶校尉属吏。主州选署及从事,秩百石,由所属长官自辟除。官名,属司隶校尉,掌州选署及众事。见《后汉书·百官志四·司隶校尉》。其后,三国魏、蜀、西晋沿置。参看“功曹”条。

  • 右神威军将军

    官名。唐朝禁军右神威军统兵次官,德宗贞元三年(787)改殿前右射生军为右神武军而置,二员,从三品,宪宗元和三年(808)罢。辽朝亦置,为加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