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礼部员外郎

礼部员外郎

官名。隋高祖开皇六年(586)始置,为尚书省礼部头司礼部司次官,佐司之长官礼部侍郎掌司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称仪曹承务郎。唐高祖武德三年 (620)复旧称。置一员,从六品上,佐礼部郎中掌礼部司事。高宗龙朔二年 (662) 改称司礼员外郎,咸亨元年 (670)复旧。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改称春官员外郎,中宗神龙元年 (705)复旧。五代因之。北宋前期为六品寄禄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始有实际职掌,作为礼部之佐贰官,参领本部事务,降为正七品。辽朝亦设,圣宗开泰五年 (1016),王景运任此职,其制不详。金朝设一员,从六品; 元朝设二员,从六品。均同宋制,参领本部事务。明、清于礼部所属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设员外郎,为各司之副长官,分别冠以各司之名号。明制,每司设一员,从五品。清朝每司员额不等,四司共十二人,分别由宗室一人、满洲八人、蒙古一人、汉二人充任。初制正四品,顺治十六年 (1659) 改正五品,康熙九年 (1670) 定从五品。此外,礼部铸印局尚设员外郎一人。宣统三年 (1911),礼部改为典礼院,遂废。


官名,唐宋皆置,为礼部郎中的佐官,掌礼乐、学校、衣冠、符节、表疏、图书、册命、祥瑞、铺设、贡举及百官宫人丧葬赠赙之数等。见《新唐书·百官志》,《宋史·职官三》。

猜你喜欢

  • 懿旨

    旧指皇太后或皇后的命令。世称女德为懿,故谓之懿旨。

  • 武学掌仪

    官名。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重建武学,置一员,兼任武学司书。

  • 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司

    官署名。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置。或称提举库务所、都大提举诸司库务司。掌举察京城储蓄受给、监官能否,覆验所受三司计度移用之事。设提举官领之。神宗元丰元年(1078)罢,其所领事令三司分隶所属。官

  • 僚寀

    官、百官。《晋书·王戎传》:“虽立总鼎司,而委事僚寀。僚寀也写作寮寀。

  • 北府宰相

    官名。辽朝北宰相府长官。掌北府事,为执政大臣。国舅五帐世预其选,圣宗以后,也间用汉人。官名。契丹遥辇氏八部分为北府与南府两个集团。北府以迭刺部为核心,包括品部、乌隗部、涅刺部、突吕不部,共五部。辽太祖

  • 总知翰林院事

    官名。辽朝置。南面官,非常置,总领翰林院之事。

  • 司巫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春官之属有司巫中士二人,为巫官之长,总群巫之事。巫者,指祷鬼神而替人治病消灾、请福、免祸为业的人。北周依《周礼》之制,置司巫中士,正二命;司巫下士,正一命。属春官府太祝下大夫。

  • 军正下大夫

    官名。北周置。尉迟惇曾任之。一说属夏官府。正四命。

  • 典学

    官名。①南齐高帝建元四年(482)置国学,管理国学庶务,有二员,位准太常主簿。梁国学亦置,位流外三品蕴位。唐朝国子监所统国子学、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先后皆置,或四员或二员,掌抄录课业。②唐太宗

  • 奉常丞

    官名。秦、西汉置,为奉常佐贰,秩比千石。景帝时改名“太常丞”。官名,秦置汉因之,为奉常副长官,佐奉常掌宗庙礼仪。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丞。属官有太乐、太视、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及诸庙食官令丞等。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