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漏刻博士

漏刻博士

官名。①隋朝始于秘书省太史曹置。掌教漏刻生。唐朝秘书省太史局沿置,初有二十员,流外二品; 肃宗乾元元年(758)改太史局为司天台,置六员,从九品下,掌知漏刻教漏刻生。明朝钦天监(司天监)置六员,后革五员,从九品,掌定时、换时、报更、警晨昏,大朝贺充报时官。②唐朝太子率更寺置二、三员,流外三品,掌教漏刻。③明朝洪武元年(1368)司天监置。初置六人,从九品。三年改司天监为钦天监后革五人,仍从九品。掌定时、换时、报更、晨昏、钟鼓诸事、大朝贺时则充报时官。


伎术官名。隋于太史曹置漏刻博士,掌教漏刻生。唐沿置,秩从九品下,员额二十人,属司天台。《旧唐书·职官志二》注:“漏刻之法,孔壶为漏,浮箭为刻,其箭四十有八,昼夜共百刻。冬夏之间,有长有短。……候夜以为更点之节。每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也。”唐制于太子率更寺亦置漏刻博士三人,为流外三品官。

猜你喜欢

  • 射阙

    宋朝官员注授差遣的程序之一。即官员授受差遣前,按吏部四选颁布的阙榜,申请登记某一差遣窠阙。登记时,须填报籍贯或寄居地,历任功过,举主情况,以及有田产物力处。

  • 科举制

    一种允许士人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分别任官的制度。此制创始于隋,至唐时始臻于完善。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打破士族对选举的垄断,采用荐举的方法来选拔人才。炀帝时创设进士科,

  •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司务厅

    清代总理衙门的内部机构。初名收掌处,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八月改为司务厅,掌收发往来文书及呈递折件、监视关防、请送印钥等事。由总办章京内酌派二人为“领办”,主管司务厅事务。下设文案科房供事二十四人

  • 巍行

    官名。西夏职位权位之一。西夏语音“六合尼正”,与中等司等位。

  • 户部总科

    官署名。明洪武六年(1373)置,为户部五科之一,设郎中、员外郎各二人,主事五人。八年,因事务繁剧,增设尚书、侍郎各一人。十三年罢。

  • 东京咸平路提刑司

    官署名。金朝之地方机构,为九路提刑司之一。掌纠察黜陟、劝农采访、管领屯田及镇防诸军。世宗大定二十九年 (1189) 六月,置于东京咸平路。设使、副使领司事,秩正三品、正四品。下设判官、知事等官。章宗承

  • 卜儿赤

    即“博尔赤”。官名,这是蒙元官名的音译,也译卜尔赤、博儿赤、博尔赤、保儿赤、保兀儿赤,汉又为“司膳”、“厨师”、“掌管伙食”。元朝置,掌宫廷烹饪宴饮等。

  • 司储郎中

    官名。即仓部郎中,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改,肃宗至德二载(757)复名仓部郎中。官名。唐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改仓部郎中为司储郎中,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复旧。

  • 大都将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477—499)中尉无曾任此职,并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南征诸军事、征西大将军,是总率诸军讨伐青、徐等地的统帅。

  • 帮办章京

    官名。清末总理衙门章京之一种。同治元年 (1862) 置。满、汉各一人,由总理衙门章京内选派。协助总办章京办理各项事务,并在总办章京离职期间代行其职。光绪二十七年 (1901) 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