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柱国

柱国

官名。①战国楚、赵置,位令尹、相国下,位甚尊。《战国策·东周》: “公爵为执珪,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战国策·赵策四》: “田驷谓柱国韩向曰”鲍彪注: “柱国,楚官,盖赵亦有。”秦、汉之际,张楚农民政权置,有柱国房君。②柱国大将军省称。③隋朝为正二品散官,炀帝大业三年(607) 罢。唐朝为十一转勋官,比从二品。宋朝为十二等勋官第二等,从二品,徽宗政和三年(1113)罢。金朝亦为十二阶勋官第二阶,从二品。元朝为十阶勋官第二阶,从一品,只用于封赠。明朝为十二阶武勋第二阶,从一品; 又有左、右者,为十二阶武勋第一阶,正一品。


官名。战国时楚国有此官,分上柱国和柱国,上柱国位次令尹(宰相),为武职最高官衔。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也帅兵远征;柱国位次低于上柱国。赵国亦有此官。见《战国策·东周·秦攻宜阳》、《战国策·赵四·翟章从梁来》。秦汉之间也有此官。《汉书·陈胜项籍传》:“柱国曰:秦末亡而诛赵王将相家属,此生一秦,不如因立之。”“义帝柱国共敖将兵击南郡,功名,立为临江王。”从隋朝始,上柱国和柱国,作为勋级以酬勋功,上柱国为从一品,柱国为正二品;唐代上柱国为视正二品,柱国视从二品;宋代上柱国为勋级最高阶,柱国仅次于上柱国;金代为正二品和从二品;元代升为正一品和从一品;明代左柱国、右柱国为正一品,柱国为从一品。见《隋书·百官下·上柱国》、《新唐书·百官一·吏部·司勋郎中》、《宋史·职官九·勋一十二》、《金史·百官一·凡勋级》、《元史·百官七·勋一十阶》、《明史·职官一·稽勋》。

猜你喜欢

  • 侍臣

    官名。太平天国天王府置,由童子充任,共四十八人,主侍服食起居,其官阶为职同检点。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说:“朝内天王有侍臣……皆未冠广西人,如人家小跟班。”

  • 御药局

    官署名。设于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秩从五品,隶太医院。原掌两都行幸医药治疗,后分立行御药局,本司专管上都药仓。置达鲁花赤一员,局使二员,副使二员。

  • 即补

    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指官员授官,遇缺即用之例。凡属特用班、即用班之官员,不入月选之班,遇缺即由吏部带领引见,奉旨率先补授各缺。

  • 都讲祭酒

    官名。①东汉末张鲁置。《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 》: “(马)超兵败,遂南奔张鲁。鲁以超为都讲祭酒。”胡三省注: “鲁为五斗米道,自号师君,其来学者,初名鬼卒,后号祭酒,各领部众。都讲祭

  • 罢免官职。《左传·襄公三十年》:“废其舆尉。”《周礼·春官 ·内史》: “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三曰废”。

  • 司谒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置,北周沿置。初为春官府典命下大夫属官,后改典命为大司礼,遂隶大司礼,武帝保定四年(564),改大司礼为礼部,又为礼部下大夫属官。掌朝觐、大飨时宾赞之职,下设司谒下士以佐

  • 四辖

    官名统称。南宋榷货务都茶场、杂买务杂卖场、文思院、左藏东西库四处提辖官统称。四辖官外补则为知州,内迁则为寺、监丞、簿,或直接升任杂监司。

  • 元宝总库

    官署名。设于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掌收储、发放钞币。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名宝钞总库。

  • 集曹属

    官名,汉置,为丞相府属官、集曹副长官,掌佐集曹掾主郡国上计和粮谷输纳。参看“集曹”、“集簿”、“集曹掾”条。

  • 掌疆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理边境疆界的守备。《周礼·夏官》: “掌疆,中士八人,史四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贾公彦疏:“按其职阙,虽未知其事,盖掌守疆界,亦是禁戒之事,故在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