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常侍

常侍

① 西汉加官名号,加之者得常侍从皇帝左右,职甚亲近。有中常侍、骑常侍、常侍骑、武骑常侍、常侍郎等名目,泛称常侍。② 中常侍、内常侍等宦官的简称。详见各条。③散骑常侍、散骑中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等官的简称。详见各条。④十六国西秦中枢长官。有左、右、中常侍,与左、右、中侍郎共执国政。⑤ 汉朝王国加官称号之一,侍从王之左右,备顾问应对。魏晋南北朝王、公等国置为属官,掌侍从左右,赞相礼仪,献替谏诤。两晋南朝及北魏皆分置左右,员额依国之大小不等。魏、晋、宋八品,梁二班至一班,陈九品。隋朝王、公、侯、伯、子、男国多置,员二人,视正八品至视从九品不等。唐初沿置,兼掌表启书疏。玄宗开元(713—741)中废。⑥渤海国官名,属巷伯局。


官名。秦置散骑和中常侍,随侍皇帝。汉朝沿用秦朝官制;到东汉时,改用宦官担任此职,可入内宫,侍从左右;掌管文书、诏令,权势很重。魏合散骑与中常侍为散骑常侍,始用文人担任此官。晋沿用魏制。隋唐内侍省有内常侍,以后历代都有散骑常侍,元以后废。参看“中常侍”、“散骑常侍”条。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奉车都尉》、《后汉书·百官三·中常侍》、《晋书·职官·散骑常侍》。

猜你喜欢

  • 牌子头

    又作牌头。蒙古早期基层军官,统十夫,又称十夫长。元朝建国后,内迁蒙古军中的十夫长仍有此称。

  • 宁远将军

    官名。将军名号。三国魏置(一说始置于西晋,山涛为冀州刺史时,加此)。魏、晋皆五品。十六国后赵、西凉亦置。南朝宋五品,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三班,普通六年(525)改为武职三十四

  • 大理司卿

    明朝建国前,朱元璋所置掌管刑狱之官。吴元年(1367)置,一人,正三品。洪武元年(1368)革。

  • 黄汴都巡河官

    官名。金朝都水监属官。设于河阴(今河南原武西南),管辖雄武、阳武、荥泽、原武、延津五埽(一说加河阴为六埽)及兼汴河事。人选由都水监廉举,领埽兵约二千人。

  • 噶拉昂邦

    满语官名。武职。即“噶布什贤噶喇依昂邦”。汉译为“前锋统领”。

  • 中垒司马

    官名,西汉置,为中垒校尉的属官,掌领兵,秩六百石。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 军政

    官员考察制度。明朝定以考核武官与文官考察同。凡五年一考,由兵部武选清吏司掌之。清制,对武职的考察称为军政。每五年举行一次,以四格叙其功劳,以八法定其处分。军政四格,八旗指操守、才能、骑射、年力;绿营指

  • 十二博士

    指西汉教授《五经》的十二位博士(学官)。教授《易》的有施雠、孟喜、梁丘贺、京房;教授《书》的有欧阳、大夏侯、小夏侯;教授《诗》的齐、鲁、韩;教授《礼》的后苍;教授《春秋》的讲公羊传、谷梁传。共十二位博

  • 广武康里卫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置,是由康里人组成的禁卫军,以中书平章政事康里人阿沙不花为都指挥使。至大四年仁宗即位后罢。

  • 行领军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曹操置,出征时督率诸将。职掌略同领军。三国蜀亦置。见《三国志·夏侯渊传》。官名,东汉建安年间曹操置领军,掌督率禁军、督率诸将。《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