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学正

学正

官名。宋朝始置。初为太学职事之一。仁宗时,选差学生充任。神宗熙宁四年(1071)选上舍生分经为之,每经二人。熙宁末年,始正式命官充任,并仍参用学生,遂有命官学正与职事学正之别。命官正九品,三年一任。南宋太学初置二人,后改一人,以命官充任。掌执学规、考核学生。元沿宋制,设于路、下州儒学及医学,由教谕、学录中选充。明朝设于国子监及州学。与助教、学录分掌六堂教务,并讲说经义文字,导约规矩。明初国子学即置,洪武十五年(1382)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定制三人,中都国子监一人。二十六年罢中都国子监,仅国子监设三人。建文(1399—1402)中,与学录并革,成祖即位复设。永乐元年(1403)定北京国子监一人,后增设不定,至十一人。永乐后渐定北京国子监十人,南京国子监五人,隆庆四年(1570)革南京一人。各州儒学亦置,一人,不入流。掌教诲生员,著录生员数额、按月考察艺业,讲授功课。明初多由举人选授。清沿明制,分设于国子监及地方儒学。国子监掌六堂中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四堂。顺治元年(1644)始设,正九品,乾隆元年(1736)改正八品。掌经理南学事宜。地方州学亦设,正八品,掌本州生员教育,及评定生员品行优劣。


官名。宋代国子监置此官,掌学规,诸生犯学规则处罚。见《宋史·职官五·国子监》。元代国子监置学正,掌督习课业;太史院也置学正,从九品;路、府、州学也设学正,即该校学官。见《元史·百官三·集贤院·国子监》、《元史·百官四·太史院》、《元史·百官七·诸路总管府·儒学教授》。明代国子监置学正十人,正九品;州学也置学正,掌训导教诲所属生员。见《明史·职官二·国子监》、《明史·职官四·儒学》。清代国子监学正、学录掌南学事务;州学学正正八品,为州学学官。见《清史稿·职官二·国子监》、《清史稿·职官三·儒学》。

猜你喜欢

  • 弼亮

    辅佐君王。《尚书·周书·毕命》: “弼亮四世”。孔安国传: “辅佐文、武、成、康,四世为公卿”。

  • 同文馆狱

    监狱名。宋代元丰、绍圣间,蔡确、章惇、蔡卞相继在同文馆审讯元祐旧党官员,并设狱以拘禁之,称为同文馆狱。

  • 阴阳学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依儒学、医学之例,始于诸路置。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置阴阳学官,府设正术一人,从九品,州设典术一人,县设训术一人,均未入流。设官不给禄,掌管天文、占侯、星卜

  • 内军将军

    官名。隋朝因避讳,改中军将军置,为散号将军中三将军之一,正六品。炀帝大业三年(607)罢。武散官名。隋置,秩正六品下。

  • 总统府编审

    官名。国民党政府总统府设置,员额十四人,承秘书长之命,办理呈府备案各项规程章则及各机关工作报告的审核编辑等事项。

  • 典曲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地官府司仓下大夫典曲中士佐官,正一命。

  • 羁縻府州

    唐宋时期设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行政单位的泛称。唐在各地以旧有部族为基础,设置府州八百多个,大的为都督府,小的为州,以本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并得世袭。羁縻府州的机构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保留原有的统治机构

  • 帮办税务大臣

    官名。清末税务处之副长官。详“督办税务太臣”。官名。清末置,协助督办大臣、会办大臣,掌理税务处工作。见“税务处”。

  • 御茶房

    官署名。明朝内府所属机构。掌供奉皇帝及宫中茶酒瓜果。置提督太监正副二人,牌子四人,常行近侍无定员。宫廷祗应机构。明置,职司茶酒、瓜果。凡皇帝出朝、经筵讲筵御用茶,及宫中三时进膳,皇帝及中宫匕箸,均为其

  • 中藏府令

    官名。东汉属少府,秩六百石。员一人。掌宫中币帛金银诸货物。三国时魏沿置。据洪饴孙《三国职官表》,中藏府令六百石,七品,属少府,有丞,职掌同。吴国亦置。晋分置“中黄左、右藏令”。官名,汉置,属少府,俸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