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奉朝请

奉朝请

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列侯、宗室、外戚等的一种政治优待。当时春季朝会称朝,秋季朝见称请。西汉授此者特许参加朝会,班次亦可提高。如列侯就国者位次将作少府,而留居长安奉朝请者则在九卿之上。亦称朝朔望。东汉所施甚广,地位渐轻。西晋成为加官名号。晋武帝以宗室、外戚为奉车、驸马、骑都尉,并授此号。司马睿为晋王,其府僚属亦皆授此。东晋独立为官,亦作加官。南朝列为散骑(集书) 省属官,安置闲散,所施益滥。宋武帝永初(420—422)以后,以其太杂,令尚公主者唯拜驸马都尉,不加此官。南齐武帝永明 (483—493) 中,竟至六百余人。梁位二班,陈八品。北魏亦为冗散官,有俸无职。孝文帝太和十一年 (487)定员二百人,十七年定为六品下,二十三年改从七品。北齐改为职事官,员二百四十人,掌献纳谏诤,隶集书省,从七品。北周列为散官,四命。隋初改隶门下省,员四十人,兼出使劳向,从七品。文帝开皇三年 (583)废。宋朝无差遣的闲散官员及免职守本官的常参官等,例须五日 (一说逢一、五日) 一奉朝,亦称奉朝请。


官名,汉置。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叫请。到汉朝,皇帝给退职的老臣和将军、皇室、外戚等以参加朝会的机会,便赐其以“奉朝请”名号,意即奉朝廷的召请而参加期会(见《宋书·百官下·奉朝请》)。《后汉书·百官志》:“旧列侯奉朝请在长安者,位次三公。”《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十三年,更增户邑,定封为安成侯,奉朝请。”晋朝奉车、驸马、骑三都尉为奉朝请。南朝时为安置闲散官员,奉朝请始为官号,多到六百余人。隋初免去奉朝请,另设朝请大夫和朝请郎,为文散官。唐、宋沿用隋制。元代废除朝请郎,清废朝请大夫。见《宋书·百官下·奉朝请》、《通典·职官·三都尉》。

猜你喜欢

  • 四格

    清代对文武官的考察,均以四格叙其功劳,文官的四格指才、守、政、年。才指知识、才干;守指操守、品德;政指政绩、治行;年指年龄、资历。每格又有三等之分。参见“考察”。武职的四格,参见“军政”。

  • 牌子头

    又作牌头。蒙古早期基层军官,统十夫,又称十夫长。元朝建国后,内迁蒙古军中的十夫长仍有此称。

  • 丁拏

    西夏语官名。西夏置,职掌不详。《宋史·夏国传下》记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神宗崩,七月,夏国“遣丁拏嵬名谟铎、副使吕则陈聿精等来奠慰。”丁拏为嵬名谟铎的官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四“庆历五年

  • 君侧

    原指君主的旁侧,借指近侍之臣。《公羊传·定公十三年》: “荀寅与士吉射者曷为者也?君侧之恶人也。”

  • 司府卿

    官名。即太府卿,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太府卿。

  • 会计科

    官署名。① 清末各省提学使司所属六科之一。光绪三十二年 (1906) 设。掌学务公所经费之收支报销,核检省会及各府、厅、州、县教育费用是否合度。凡各学校建造营缮之事,亦归考核经理。置科长一人、副长一人

  • 县公

    ①官名。春秋楚置,掌一县之政令。《左传·昭公十一年》: “楚子城陈、蔡,不羹。使弃疾为蔡公。”《宋朝会要》: “周衰,六国置县邑,其长”“楚曰公曰尹”。一说为爵名,即楚县大夫之僭称。《左传·宣公十一年

  • 大都毡局

    掌管毡毯织造的机构。元朝设置此局,至元十四年置,属“诸司局人匠总管府”,设大使、副大使各一员,掌管匠人一百二十五户。参看《元史·百官一·诸司局人匠总管府》。

  • 神农氏

    炎帝的另一称号。见“炎帝”。

  • 大都太仓

    官署名。元朝置,掌内府米豆酒药等物。初设于世祖至元五年 (1268),受制国用使司管辖。十二年,改隶宣徽院。二十五年,定秩为正六品。置提举、大使、副使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