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学士

大学士

官名。唐朝始置。中宗景龙二年(708) 于修文馆(弘文馆)置,员四人,以象征四时,后员额稍减。以能文之士为之。玄宗天宝二年(743) 于崇玄馆置一人,肃宗至德二载 (757)于集贤院置。德宗贞元四年 (788)皆罢。多由宰相兼领。宋朝沿置,于集贤殿、昭文馆、观文殿、资政殿分设,以备侍从顾问。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废集贤殿、昭文馆所置。明洪武十三年 (1380) 罢丞相,十五年仿宋制于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分置大学士,侍左右,以备顾问。文华殿亦置,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仁宗后,因阁臣多东宫旧僚,特升以侍郎、太常卿并兼大学士,又增谨身殿大学士。大学士遂成内阁长官。阁臣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郊祀、巡幸则扈从。御经筵,则知经筵或知经筵事。东宫太子出閤讲读、冠婚,进士题名,大典礼,宗室请名、请封,诸臣请谥,均领其事。常侍皇帝殿阁之下,位极尊崇。世宗改置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清朝沿置,入关前崇德元年 (1636) 五月定内三院官制即置。顺治元年(1644)置满、汉大学士,不备官,兼各部尚书衔。十五年改内三院为内阁,遂置为内阁主官。有中和殷、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殿阁衔,仍兼尚书。十八年复内三院旧制。康熙九年(1670)再改内三院为内阁,置满、汉大学士共四人。雍正时有署大学士、额外大学士之称。九年(1730)后增协办大学士,遂成定制。乾隆十三年(1748)始定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去中和殿衔,增体仁阁衔,以三殿三阁为定制。唯保和殿不常置。五十八年停兼尚书衔。品秩初定满官正一品,汉官正二品。顺治十五年均改正二品,雍正八年均升正一品。以协赞皇帝管理庶务。惟清初置议政处,雍正后设军机处,内阁大学士虽位列六部之上,文官之首,实权远不及明朝。任军机大臣,除亲王外,其首领者,必大学士。宣统三年(1911)置责任内阁,以军机大臣为总协理大臣,大学士遂废。


官名。许多朝代设此官,朝代不同,职权也不一样。唐朝设弘文馆(后改昭文馆)学士、集贤殿学士,掌管文学著作;其职如由宰相兼任,则称大学士。唐中宗景龙二年,修文馆置大学士四员。宋朝沿用唐制,有昭文馆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观文殿大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等,或以现任宰相、副宰相(次相)兼任,或让旧宰相任此职,表示恩宠,对学士中资望特高的,便加个“”字,称大学士。明朝仿照宋朝,置大学土若干人,如华盖殿大学土、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大学士在宫城内办公,有的替皇帝批答奏章,有的充当皇帝的顾问,商议政务,其本身官阶不过五品,远在尚书、侍郎之下,但因实权过重,便常兼任尚书、侍郎,加官到一品,成为实际上的宰相;称辅臣或阁老。清初在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设大学土,以后三院改为内阁,大学士为内阁主官。清代大学士为正一品,为文职最高官阶,享有最高荣誉。在礼节上称中堂,即使有师保的荣衔或侯伯封号,也称中堂。

猜你喜欢

  • 将材科

    清朝兵部武选清吏司所属之办事机构。额设经承一人。

  • 太子右司议郎

    官名。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右春坊舍人为右司议郎,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旧。

  • 督捕前司

    官署名。清初刑部所属机构。康熙三十八年(1699)设,掌督捕八旗及驻防逃人事。雍正十二年(1734),与督捕后司并为督捕清吏司。“详督捕清吏司”。

  • 拣发

    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乃调派官员方法之一。各省督抚因本省官员不敷差遣,奏请由候选人员中拣选若干员,分发各该省委用,称为拣发。

  • 步军司

    “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简称。

  • 刀剑备身正都督

    官名。北齐置。属领左右府,下统刀剑备身副都督,刀剑备身五职及刀剑备身等,掌侍卫皇帝左右。从四品上。

  • 办式

    西夏职官封号。授与中品官,称为文武孝种恭敬东南姓关上支界。

  • 卜官

    泛指掌占卜的官。《汉书·王莽传》:“署宗官、祝官、卜官、史官……宗、祝、卜、史官皆置啬夫,佐安汉公。”

  • 右巡御史

    官名。唐朝御史台置,初以侍御史掌纠察违失,分左、右巡,以右巡监察京城之外,尽雍 (今陕、甘一带)、洛 (今河南)二州之境,月一代; 后以殿中侍御史掌知; 寻以务剧,又选用京畿县尉。

  • 调查长

    官名。北洋政府于修订法律馆置调查长,每省区员额一人,负责省区内调查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