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司隶

司隶

① 官名。(1) 《周礼·秋官》属官,设中士二人,下士十二人。职掌管理使役奴隶刑徒,捕治盗贼,负责王宫及郊野馆舍的治安。西魏末、北周复置,隶秋官府。以司隶下大夫、小司隶上士为正副长官。辖掌罪隶、掌走隶、掌戎隶、掌狄隶、掌徒中、下士。(2) 西汉大司空属官。哀帝即位时置,位比司直,掌监察。参见“司隶校尉”。(3) 十六国汉地方行政长官。《晋书·刘聪载记》: “置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万户置一内史,凡内史四十三。”② 司隶校尉及其所辖地区的简称。③ 官署名。见“司隶台”。


官名。1、周始置,掌捕盗贼,管理奴隶、俘虏,使之服劳役。《周礼·秋官·司隶》:“司隶掌五隶之法,辨其物而掌其政令,帅其民而搏盗贼,役国中之辱事。”

2、官名,为司隶校尉的省称。汉武帝征和四年初置,司隶校尉持节、领兵,掌察举京师、三辅、三河、弘农非法者,捕巫蛊,督大奸猾。后罢其兵。元帝去节,成帝省,哀帝复置,但为司隶,冠进贤冠,属大司空,比司直,掌察太子以下。东汉亦置,并领一州;有从事官十二人:都官从事,掌察举百官犯法者;功曹从事,掌州选署及众事;别驾从事,校尉行部,则奉引,录众事;簿曹从事,掌财谷簿书,察举非法(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苏章传》:“及熲为司隶,以礼辟不韦,不韦惧之,称病不诣。”

3、魏晋司隶与二汉同,司隶于端门外坐,在诸卿上。

4、后周有司隶下大夫,掌五隶及徒者。隋炀帝置司隶台,有大夫一人,掌巡察。《隋书·百官志下》:“司隶台大夫一人,正四品,掌诸巡察。别驾二人,分察畿内,一人案东都,一人案京师。”唐不置。

猜你喜欢

  • 礼部仪部郎中

    官名。见“礼部仪部”条。

  • 吏禄

    官吏的俸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工资”。《史记·平准书》:“孝惠高后时……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 神士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春官府太祝下大夫属官,掌三辰之法,以布祭于神鬼,下设神士下士以佐其职。正二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粮科

    见“仓科”。

  • 签(籖)帅

    典签的别称。掌处理文书。南朝时,皇帝在各王国设此官,以皇帝的近侍充任,名为典领文书,实则监视诸王行动,其权甚大,故称签帅。《梁书·江革传》:“时少王行事多倾意于签帅,革以正直自居,不与签帅等同坐。”对

  • 行征西护军

    官名,三国魏置,掌督将领作战。《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太祖征孙权还,使渊督诸将击庐江叛者雷绪,绪破,又行征西护军,督徐晃击太原贼。”

  • 典舆长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前期为天王府与东、北、翼三王府的属官,为轿夫之长,分别称为典天舆长、典东舆长、典北舆长、典翼舆长。后期重要诸王当亦设置。

  • 保甲

    宋朝乡兵组织与乡村基层组织。神宗时行保甲法,以十户为一保,五十户为一大保,五百户为一都保,分别设保长、大保长、都保正和副保正,每户两丁以上,一丁选充保丁。后改为五户一保,二十五户一大保,二百五十户一都

  • 王会清吏司郎中

    官名。简称王会司郎中。清朝理藩院王会清吏司之主官。掌司事。乾隆二十二年(1757)设。满洲一人,蒙古二人,正五品。

  • 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

    官名。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置,驻塔尔巴哈台(今塔城),掌塔尔巴哈台的军政。其后又置领队大臣一人,掌额鲁特部落游牧之事。属官有印房章京,管理粮饷司员及笔帖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