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卿士
官名。西周春秋时设置,参见“卿士”。
官名。西周春秋时设置,参见“卿士”。
匈奴王号名。详“谷蠡王”条。
官名。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置,员二人,以待制以上充任,为太常寺次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另设太常少卿领其职。
官署名。明永乐(1403—1424)中所置北京行在六部之一。参见“行在六部”。
官名。宋代设置,为通进银台司的主官,见“通进银台司”。
官名。辽朝置。牛群司佐吏。
即按规定每月参拜皇帝一次的官员,称月参官。参看“月参”条。
官署名。清朝翰林院所属机构,为庶吉士学习场所。初隶内弘文院,后改入翰林院。掌教习庶吉士满、汉文课程。设教习,满、汉各一人,由吏部开列掌院学士、内阁学士题请皇帝钦派,或于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简,称“大
见“按察司”。
官名。北魏置。是皇帝左、右的侍卫。《南齐书·魏虏传》:“(咸阳王元憘谋反,宣武帝元恪)遣直卫三郎兵讨憘,执杀之。”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始置,正四品。唐沿置为正四品上文散官。宋初沿唐制,太宗太平兴国(976—984)初改正奉大夫。神宗元丰三年(1080)置为新寄禄官,取代旧寄禄官六部侍郎,从三品。哲宗元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