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内翰林国史院

内翰林国史院

官署名。清初“内三院”之一。顺治二年(1645)将原设翰林院裁撤,翰林院官分别并入内三院,原内国史院遂改称“内翰林国史院”,长官称“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十五年,内三院改为内阁。十八年复旧制后仍称“内国史院”,不加翰林二字。康熙九年 (1670) 以后内阁成为定制,不复有内三院之称。参见“内三院”① 。

猜你喜欢

  • 榷易使

    官名。北宋初年置,属东班诸司使。真宗咸平元年(998) 定为同六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正七品。通常不领本职,多用为医官迁转之阶。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医官阶官,改保安大夫。官名

  • 山虞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地官府虞部下大夫山虞中士佐官,正一命。

  • 中正大夫

    散官名号。洪武四年(1371)置,以授正四品内官。

  • 阿木孙章京

    满语官名。汉译为“司胙官”。乾隆二十四年 (1759) 改为“司俎官”。内务府掌仪司设,掌祭祀物品的供备。初设时四人,康熙中增为五人,光绪三十年 (1904) 复改为四人。秩正六品。

  • 尚衣库副使

    官名。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内衣库副使置,同七品,属东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从七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臣官名,废。

  • 强弩大将军

    杂号将军名,东汉置,掌征伐。《后汉书·陈俊传》:“其秋,大司马吴汉承制拜俊为强弩大将军,别击金门、白马贼于河内,皆破之。”武官名。东汉置,掌征伐。陈俊曾任此职,见《东汉会要·职官一》。

  • 骥厩丞

    官名,东汉灵帝初置,掌骥厩,主养郡国征调来的好马。见《后汉书·孝灵帝纪》,参看“骥厩”条。

  • 昭文将军

    官名。三国蜀置。《三国志·伊籍传》,“(伊籍)后迁昭文将军,与诸葛亮、法正、列巴、李严共造蜀科,蜀科之制,由此五人焉。”杂号将军名,三国蜀置,掌帅军征伐。《三国志·蜀书·伊籍传》:“益州既定,以籍为左

  • 市自治制

    北洋政府时期的市制。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七月三日内务部公布市自治制,市分为特别市与普通市两种,特别市由内务部于认为必要时呈请设立之,除特别市之外,其余均为普通市。市自治团体以固有的城镇区域为区域

  • 总管府

    官署名。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始置,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管理所属地区的军事民政,职权甚重。辖区增减无常,一般辖数州、多者可达数十州。设总管为长官,江陵总管府又设副总管。僚属有长史、司马、司录、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