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六部

六部

隋唐以后对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之总称。隋朝始设。初称吏、礼、兵、都官、度支、工,寻改都官为刑部、度支为民部。唐高宗登基(649),改民部为户部。秦汉时,九卿分掌中央行政事务。魏晋以后,由尚书分曹治事。至隋,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中唐至五代,六部权力削弱,形同虚设。北宋前期,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六部所掌事务甚少,各部正官除特旨供职者外,余皆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六部复行其本职。西夏、辽、金各朝均仿汉制置六部。元朝以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初沿元制,洪武十三年(1380)罢宰相,废中书省,析其政归六部。至此,六部各自独立,直接听命于皇帝,地位更崇。清沿明制。清末光绪二十七年(1901),增设外务部,班列各部上。三十二年,改户部为度支部,兵部为陆军部,刑部为法部,又增设农工商部(工部并入)、民政部、学部等,六部之称遂废。


隋置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部,见《隋书·百官下·尚书省》。唐置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也属尚书省。见《新唐书·百官一·尚书省》。其后历代沿置。见《宋史·职官三》、《金史·百官一》、《元史·百官一》、《明史·职官一》、《清史稿·职官一》。

猜你喜欢

  • 县户房

    清代县衙内部科房之一,设经承,掌理财务、田亩、粮租、契税、杂税及盐务等事。

  • 副钤辖

    官名。宋朝铃辖司副长官。北宋时期,知州若兼任本州钤辖,则以武臣一员为其副职。南宋因之。又改诸路都监为副钤辖。佐钤辖掌兵马之事。

  • 寺互丞

    官名。秦及西汉置。初属少府,中属主爵都尉,后属中尉、执金吾,为寺互令副职。东汉省。官名,为寺互令之佐官,主官府门禁,助令掌寺互以挡行人。

  • 西府

    ① 东晋孝武帝时会稽王司马道子与其子元显并录尚书事,元显府号西府。② 东晋“西中郎将”府的省称。③ 宋朝枢密院别称。

  • 典膳丞

    官名。即太子典膳丞。

  • 掌察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秋官府掌朝F大夫属官,正三命。下设掌察中士、掌察下士以佐其职。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奉天府尹

    官名。清代顺治年间建奉天府,设兼管府事大臣一人;尹,满洲一人;丞,汉一人。其属有:治中、围场通判、库大使、经历、司狱、巡检兼司狱、府学教授各一人。所辖海防同知、军粮同知各一人,承德县知县、典史各一人。

  • 市易案

    官署名。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太府寺置,掌市易上、下界之事。哲宗元符二年(1099),改为平准案。

  • 正历

    任官制度。明朝定以监生拨往在京各大衙署历事。计吏部四十一名,户部五十三名,礼部十三名,兵部二十五名,刑部七十名,工部二十四名,都察院六十三名,大理寺二十八名,通政司五名,行人司四名,五军都督府五十名。

  • 江南清吏司郎中

    官名。简称江南司郎中。①清朝户部江南清吏司之长官。顺治元年 (1644) 设,满、汉各一人,皆正五品。掌司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裁。②清初刑部江南清吏司长官。顺治元年 (1644)设,汉一人。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