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侍郎

侍郎

官名。①皇帝侍从官。西汉武帝以后置,为郎官之一,隶光禄勋,宿卫宫禁,侍奉皇帝。亦供尚书、黄门等官署差遣。东汉五官、左、右中郎将署皆置,名义上备宿卫,实为后备官员。秩比四百石。魏、晋省。北魏初亦置于禁中,掌侍卫,隶属不详。②尚书台 (省) 郎曹长官。西汉武帝以后或以侍郎供尚书署差遣,东汉设为固定官职,尚书台六曹各置六员,分隶列曹尚书。初入台称郎 (郎中),任职满三年(一说满一年) 者始得称此。亦统称为“尚书郎”。魏晋南北朝资深勤能之尚书郎得转侍郎,参见“尚书郎”。③六部次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始于尚书省吏、民、礼、兵、刑、工诸部置,正四品。唐朝因之,改民部为户部,吏部正四品上,诸部正四品下。历朝沿置。高宗龙朔二年 (662) 改名少常伯,咸亨元年 (670)复旧。中唐以后,六部尚书多为外官带职,部务实由侍郎主持。五代因之。北宋前期为四品寄禄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成为职事官,从三品。辽朝为南面朝官,无实际职掌。西夏、金皆置,金正四品。元朝罢尚书省,改隶中书省,正四品。明初因之,后罢中书省,与尚书并为六部堂官,直隶皇帝,权任更重,分置左、右,正三品。清初六部、理藩院次官称参政,顺治元年 (1644) 复改此名,左、右侍郎各有满、汉员,初定满、汉军员正二品,汉员正三品,顺治十六年改皆正三品,康熙六年 (1677) 复旧制,九年复改皆正三品,雍正八年 (1730) 皆升正二品。清末新设各部亦置。宣统三年 (1911)改名副大臣。详见各条。④“黄门侍郎”、“中书侍郎”、“散骑侍郎”等官的省称。⑤汉朝置为诸侯王国属官,掌侍从左右,隶郎中令。魏晋南北朝亦置,掌赞相威仪,通传教令。魏、西晋王、公、侯等国皆置,八品,位在典书令下。东晋改在常侍下,侯国以下不置。南朝或分置左、右,宋八品,梁一班至流外二班不等,陈九品至流外不等。北魏、北齐略同,九品至流外不等。隋初因之,王、公、侯、伯、子、男国多置,自视正九品至流外不等。炀帝废伯、子、男,改国官为府官。唐朝王府置四员,与师(傅)、常侍皆掌表启书疏、赞相礼仪,玄宗开元 (713—741) 中废。⑥十六国西秦高级执政官员,置中、左、右各一员。参见 “中侍郎”。⑦ 麴氏高昌国官名。位次八部司马,在校书郎上。与司马相监检校诸城,名为城令。⑧唐高宗时置”兰台侍郎”,为秘书少监改称。参见“秘书少监”。⑨五代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 改尚书左、右丞为左、右司侍郎,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复旧。参见“尚书左丞”。


官名。秦汉时郎中令的属官有侍郎,掌侍从,为宫廷近侍。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东汉尚书令的属官有侍郎,掌起草文书。见《后汉书·百官三·尚书令》。魏晋尚书的属官皆有侍郎,还有散骑侍郎,与侍中、黄门侍郎共平尚书奏事。见《晋书·职官志》。其后各朝多相沿。隋唐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都有侍郎,为其长官的副职。见《新唐书·百官一、二》,参看《隋书·百官下》。其后历代多相沿。明代侍郎分左右。见《明史·职官一》。清沿明制,见《清史稿·职官一》。

猜你喜欢

  • 盛京工部侍郎

    官名。清朝盛京工部之长官。额设一人,满缺,秩正二品。总掌部务。

  • 长信寺

    官署名。秩正三品。设于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领大斡耳朵怯怜口诸事。至大元年(1308)升为长信院。四年,复改为寺。置卿四员,正三品; 少卿二员,从四品; 寺丞二员,从五品。辖怯怜口诸色人匠提举司

  • 巫医

    官名。春秋战国置。掌以禳祷之术治疗疾病。《论语·子路》: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管子·权修》: “上恃龟筮,好用巫医,则鬼神聚崇。”

  • 羽林官

    羽林官指羽林骑或羽林郎。参看“羽林士”、“羽林郎”、“羽林骑”条。

  • 左右中侍上士

    官名。北周置,为天官府左右宫伯中大夫的属官,正三命。其职掌据《隋书·礼仪志》所载为“掌御寝之禁。皆金甲,左执龙环,右执虎环长刀,并饰以金。”

  • 左外兵郎

    官名。西晋分外兵郎置,为尚书省左外兵曹长官通称,亦称郎中,六品。属五兵尚书。东晋、南朝省并“外兵郎”。北魏复置,属七兵尚书。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郎为从五品中,郎中五品上; 二十三年皆称郎中,六

  • 上林苑

    园林名,是朝庭畜养禽兽,种植树木,供帝王游猎的园林,其中也有少数居民。朝廷派专职官员掌管,其长官称上林苑令,俸六百石;还有丞、尉各一人。见《后汉书·百官志》。

  • 大选

    明清吏部之铨选制度。又称双月选。明朝之制,凡内外官员出缺,由吏部选补,其初授官及考定升降者归双月选,按平常之缺依序升除。清朝沿之,以属于除班、升班之官员人双月选。后以补班内丁忧起复之汉郎中、员外郎、主

  • 正领

    官名。郑成功设。其军队分为五军,下辖陆军七十二镇、水师二十镇。每镇五协,共有官兵一千二百人。每协设正领五人、副领十人,掌率兵士。每正领管十班。班设班长。

  • 三司推勘院

    官署名。宋太祖开宝八年(975)置,设知推勘院事一人,不久废。仁宗嘉祐五年(1060),设三司推勘公事一人,以京朝官充任,掌推劾盐铁、度支、户部三部公事。神宗元丰元年(1078)罢。官署名。宋开宝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