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仪曹

仪曹

①官署名。(1)尚书省诸曹之一。三国魏始置,设郎(郎中),掌车服羽仪朝觐郊庙飨宴等吉凶礼制。西晋沿置。或说隶尚书右仆射。东晋南朝隶祠部尚书,若祠部尚书缺则隶尚书右仆射。北魏前期直属尚书省,设尚书为长官,置郎、令、长等官。孝文帝太和(477—499)改制后复为郎曹,隶殿中尚书。北齐因之。隋初罢。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礼部尚书所辖礼部司为仪曹,设郎二员,后减为一员,又设承务郎一员贰之。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改名礼部司。(2)宋朝州府六曹之一。徽宗崇宁三年(1104)始置于开封府,设参军,大观二年(1108)诸州并置。②官名。(1)国子祭酒属官。南齐高帝建元四年(482)置,员二人。(2) 礼部郎官别称。


1、官署名,三国魏始置,为尚书省诸曹之一,掌车服羽仪朝觐郊庙飨晏等礼仪。西晋沿置。东晋和南朝属祠部尚书,或尚书右仆射。其后,历代多沿置,但所属不一。

2、官名,南齐置,属国子祭酒。

3、礼部郎官的别称。参看《隋书·百官志》。

猜你喜欢

  • 巡警局

    民国期间县或县属重镇设巡警局,俗称局子,掌警巡捕盗,维护社会治安等。

  • 度支部左侍郎

    官名。清末度支部副长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左、右各一人,正二品。特简。掌佐尚书管理部务,并监督本部厅司各官。尚书有事故时,代行其职权。宣统三年(1911)左侍郎改为副大臣。右侍郎废。

  • 次长

    官名。民国设此官。中央各部除设部长之外,还设次长,相当今天的副部长,如政务次长,常务次长。官名。南京临时政府始置,为中央行政各部的副首长,员额一人。北洋政府沿其制设,为简任官。其称号如外交次长、内务次

  • 笔砚局

    官署名。辽、金朝皆置。辽朝为北面官,属著帐郎君院,掌各宫帐笔砚等事。置祗候郎君、小底、吏等职。金朝属秘书监,设直长二员,秩正八品章宗太和七年(1207),以女真应奉兼任。官署名。辽北面官祗候郎君班详稳

  • 青绶

    青色印带。两汉魏晋南北朝,凡秩比二千石以上、中二千石以下官吏,如诸卿、郡守、杂号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等,皆银印青绶。故用以代指官吏等级。《三国志·孙坚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今此行也,要当斩一

  • 健吏

    精明强干的官吏。《晋书·张载传》:“汉(高)祖泗上之健吏,光武舂陵之使客耳。”

  • 怀州招抚司

    官署名。金末战时设立的机构。宣宗兴定五年(1221)设于河东南路怀州,以招集离散民众,受中京行枢密院节制。

  • 都厢

    见“厢宫”。

  • 内干

    官名。南朝宋置,中书省属吏,掌宣诏。见《宋书·何偃传》。

  • 光禄丞

    官名。两汉为光禄勋副职,权位较重,多以博士、议郎充任。西汉秩千石,东汉秩比千石。魏晋南北朝沿置。魏、晋、宋七品; 梁为光禄卿副职,三班; 陈八品、六百石。北魏增设少卿为卿副职,丞为佐官,孝文帝太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