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九品

九品

① 九卿的别称。《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韦昭注:“九品,九卿。”②官阶等级制度。三国魏始置,将各种官职划分为九个等级,自一品至九品,由高至低,依此享受禄秩及其它待遇。晋、南朝宋、齐对一些官职的品阶有所调整,仍沿用其制。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改为十八班,陈复旧。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职员令沿用九品制,并加设从品,自第一品至从九品分十八个等级,每等级中又分上、中、下三阶,共为五十四阶; 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后,改为从三品以上不分阶,自第四品以下分上、下阶,共分三十阶。北齐沿北魏之制,西魏、北周改为九命之制。隋初沿用北齐之制,炀帝时罢上、下阶,唯留正、从品,共十八个等级。唐、五代除勋官仅有正、从品外,职事官、文散官仍沿前制,自第四品起复分上、下阶,武散官自第三品起即分上、下阶。宋沿唐制。元、明、清保留正、从品,品内不分阶,文武职皆同,不够从九品者,称不入流。隋、唐时流外官自勋品(相当于第一品) 至第九品另设九个等级,不分正、从品。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内部的等级。自第一品至第九品分九个等级,称为乡品,由中正评定。乡品的等级与入仕时的起家官及以后所任的官职都有一定的联系,被中正降品后,官职亦随之而降。参见“九品官人之法”。


1、九卿的别称。《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卿,外官不过九品。”韦昭注:“九品,九卿。”

2、官阶等级。《汉书·古今人表》把官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之后,三国魏司空陈群又把官职分为九个等级,称为九品,最高的为一品,最低的为九品。黄钺大将军、三公、诸国王、公、侯、伯、子、男、大丞相为一品;四征将军、四镇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为二品;兰台谒者、都水使者、书令史、县令县长等为九品。北魏又把每品分为正、从二等,自四品至九品,正、从又分为上、下两阶。唐宋两朝文职官阶与北魏同,武职自三品起分上下阶。元明清只有正从而无上下阶,文武职一样。

3、魏晋南北朝时士族内部的等级,又称乡品。

猜你喜欢

  • 廷寄

    清朝雍正 (1723—1735) 以后传达皇帝谕旨的一种形式。凡皇帝上谕涉及重大机密政务者均由军机处直接封交兵部捷报处寄送有关官员,称为“寄信”,亦称“密寄”,外间官员谓之“廷寄”。根据受文官员之地位

  • 圆明园八旗护军营营总

    官名。又称“圆明园营总”,圆明园八旗护军营统兵长官。雍正二年 (1724) 设,额设八人,每旗一人,正三品。掌率营众警夜巡昼。

  • 太子车舆局丞

    官名。北齐置,为太子车舆局长官。

  • 上驷院左司

    官署名。清朝内务府上驷院之办事机构。康熙三十三年(1694)设。掌内外群厩、游牧处马驼数目、饲养滋生及定议赏罚之事。与右司共设郎中一人,掌左司印。又设员外郎二人,主事、委署主事各一人。

  • 校学女史

    宫中女官名。南朝宋明帝定后宫百官时置,五品。

  • 门下掾祭酒

    意为门下掾首领。《后汉书·卓茂传》:“迁(卓)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及莽居摄,以病免归郡,常为门下掾祭酒,不肯作职吏。”古代重礼,饮酒必祭,以酒沃地示有先。祭时推长而有德者为之,称为祭酒。故

  • 承发库管勾

    官名。金代兵部所属有承发库,掌受发省部及外路文字。设管勾,从七品;同管勾,从八品。

  • 工部饭银处

    清代工部内部机构。掌收支工部官员的饭食银两,设司员,由工部堂官在满、汉司员中委派,无固定员额。

  • 内史友

    西周内史类史官同官僚友的称呼。《尚书·周书·酒诰》: “矧太史友、内史友。”《王祀卫鼎铭》:“内史友寺刍”。其长官称内史尹氏,省称内史尹,或称“作册尹”,僚属有作命内史,作册内史尹氏等。参见“内史”。

  • 刑部督催所

    清代刑部内部机构。掌督催各司题咨现审案件,分别规定期限,各司须在限期内办完现审案件。各司现审案件的情况,月终由本所汇奏。各省命案盗案及现审赃罚数目,年终由本所汇题,现审案内应发送云贵、两广烟瘴之地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