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郎将

中郎将

官名。秦、西汉为中郎长官,秩比二千石,隶郎中令 (光禄勋)。职掌宫禁宿卫,随行护驾,协助郎中令 (光禄勋) 考核选拔郎官及从官,亦常奉诏出使,职位清要。后又专设五官、左、右中郎将分领中郎、常侍侍郎,谒者。期门(虎贲)、羽林郎等禁卫军亦专设中郎将统领。其职多由外戚及亲近官员担任,加中朝官号。东汉省并郎署,中郎、侍郎、郎中悉归五官、左、右三署,作为后备官员。五官、左、右中郎将仍隶光禄勋,职掌训练考核选拔郎官。宫禁宿卫侍从之职归虎贲、羽林中郎将。别设使匈奴中郎将管理南匈奴事务。亦有单称中郎将者。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置诸名号中郎将为统兵将领,遂成为次于将军、高于校尉的统兵武职名称,品秩高低不等,其东、南、西、北四中郎将职位尤重,高于一般杂号将军。唐高祖武德七年 (624) 改左、右卫的三卫五府、诸卫翊府、太子诸率府的三卫三府诸内府长官骠骑将军为中郎将,各领禁卫府兵,统校尉、旅帅、亲卫、勋卫等官。诸卫所置正四品下,诸率所置从四品上。高宗永徽三年 (652) 改名旅贲郎,旋复旧。宋朝环卫官中左右金吾卫、左右卫、左右千牛卫亦置,位次将军,高于郎将,无职事、无定员,仅为武臣赠典、武臣责降散官及安置武职闲散人员,或除拜宗室、外戚。参见有关各条。


官名。秦置,汉因之。西汉时皇帝的侍卫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帅侍卫,皆秩二千石,位低于将军。平帝时又置虎贲中郎将。东汉沿置,又增置东西南北四中郎将、羽林中郎将、使匈奴中郎将;建安以后,地方割据,自相署置,多名中郎将。其后,魏、晋、宋、齐、梁、陈等皆沿置。唐代各卫府也置中郎将,正四品下。宋代也有中郎将。均掌执戟值班、宿卫侍从、守护殿门、出充车骑之诸郎。五官中朗将,掌五官郎;左中郎将,掌左署郎;右中郎将,掌右署郎;虎贲中郎将,掌虎贲郎;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后汉书·百官二》、《新唐书·百官四上·十六卫·亲卫之府》、《宋史·职官六·环卫官》、《通典·职官十一·中郎将》。

猜你喜欢

  • 郡维那

    僧官名。北魏永平中置,掌本郡佛教事务。《魏书·释老志》记“永平……二年冬,沙门统惠深上言,僧尼浩旷,法浊混流,……辄与经律法师群议立制:诏州镇郡维那、上坐、寺主,冬令戒律自修,咸依内禁。”北齐改称沙门

  • 同签点检司事

    官名。辽客省所属有点签司,《辽史·百官志三》记兴宗重熙六年(公元1037年)耶律圆宁曾任同签点签司事。按《兴宗纪》六年五月,耶律涅哥同签点检司。涅哥即圆宁,此点签司应作点检司,掌点检客省之事。

  • 督亢部丞

    官名。北齐置。参见“督亢部”。官名。北齐典农署令所属,掌管督亢屯田耕种事务。督亢,地名。

  • 具员簿

    唐代五品以上官的名簿。《唐会要》卷五十四《中书省》记贞观时已建立记有五品以上官年课的具员簿制度。在京常参官及外官五品以上之官,由制授,不须再经过铨选考试,授官时由中书省根据具员簿的记录办理之。

  • 票骑

    将军名号,为票骑将军的简称。汉置,掌帅军征伐。《后汉书·皇后纪·孝仁董皇后》:“中平五年,以后兄子卫尉脩侯重为票骑将军,领兵千余人。”“(后曰)当敕票骑断何进头来。”“(大将军)何进遂举兵围票骑府。”

  • 禁谒

    宋朝禁止有关官员会见宾客的制度。为县令、知州、通判非假日不许出谒; 在京台谏、侍从,假日许受谒,但不许出谒; 大理寺官,受谒、出谒皆不许。

  • 驿官

    驿传官吏的泛称。古称候吏,汉朝唐朝称驿吏、驿官,掌邮驿传舍。《新唐书·李元谅传》:“师方出关,泚使刘忠孝召还,至华阴,华阴尉李夷简说驿官捕之,追及关,元谅斩。”

  • 督军校尉

    官名。东汉献帝时孙坚、曹操皆置。统兵出征。《三国志·夏侯渊传》: “及与袁绍战于官渡,行督军校尉。绍破,使督兖、豫、徐州军粮。”官名,汉置,掌监督军事。也领兵征伐。《后汉书·孝献帝纪》:“庚辰,董卓杀

  • 扎失哈勃极烈

    官名。金代设有此官,负责守官署。参看“勃极烈”条。

  • 缴凭

    清朝铨选制度术语。清制,官员抽签分发到某一地方候补,均限期报到。由吏部视路程远近,发一文书,写明到达期限,称凭限。持此,到所在地报到缴纳,称缴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