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窝河
在今河南省南乐县东。《方舆纪要》卷16南乐县:龙窝河在“县东四十里。自山东观城县界,流经县境之荚村,又经县南,入清丰县界。或曰:本大河故渎也。唐开元十四年,魏州河溢,其决口谓之龙窝。自宋以来,县皆为大河经流之道,其后河既南徙,余流断续不一,因随地立名云”。
在今河南省南乐县东。《方舆纪要》卷16南乐县:龙窝河在“县东四十里。自山东观城县界,流经县境之荚村,又经县南,入清丰县界。或曰:本大河故渎也。唐开元十四年,魏州河溢,其决口谓之龙窝。自宋以来,县皆为大河经流之道,其后河既南徙,余流断续不一,因随地立名云”。
在今广东平远县西北中行镇境。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平远县图表:“又南帽子山,绵亘而南为大信山。”
在今广东南海市北,东距广州市五十里。《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府南海县: 黄麖山 “在府西五十里,其东南有二岩,后有石室通明,可容数十人。元末居民尝避寇于此”。
唐贞观七年(633)置,属南州。治所在今四川綦江县南。次年废入三溪县。
在今河南原阳县西。《方舆纪要》 卷47原武县: 黑阳山 “在县 (按旧原武县,治今原阳县西南原武镇) 北二十里。连阳武县界。黄河经其下。洪武二十四年,河决于此。又正统十三年,河决荥泽县东及黑阳山,由蒲
即鸿隙陂。在今河南正阳县、息县境,汝、淮两水之间。《后汉书· 邓晨传》: “晨兴鸿却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 后废。汉代著名水利工程。“却”或作“隙”、“郄”。在今河南省正阳县、息
即今辽宁辽中县北冷子堡镇。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辽宁辽中县:“冷子堡在县治之北四十里。户数二百, 人口一千五百。有公安分局。”
指今青海大通一带地区。《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平。”
又作听邦、腾邦。在今西藏南部,门隅地区达旺东南 一百零六里处。门语地名。原隶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为门隅地区三十二错、定 (错、定是当地的一级行政区划) 之一。1951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在今云南江川县东北江城镇北。《方舆纪要》 卷115澂江府江川县: 屈颡颠山 “在县 (今江城镇) 北十五里。山半涌泉三派,西入滇海,东入抚仙湖,南为阿伴溪,入星云湖,溉田甚溥。《志》 云,土人谓犬为屈
在今台湾省澎湖县北白沙岛之北。清蒋毓英《台湾府志》卷3:吉贝屿“澎民常往张网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