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城县
五代晋改高唐县置, 治所在今山东高唐县。后汉初复改高唐县。
古县名。五代晋改高唐县置,治今山东省高唐县。属博州。五代汉初复名高唐县。
五代晋改高唐县置, 治所在今山东高唐县。后汉初复改高唐县。
古县名。五代晋改高唐县置,治今山东省高唐县。属博州。五代汉初复名高唐县。
在今江西余干县西南,为信江在余干县之别称。《明一统志》卷50饶州府:龙窟河“在余干县南一十五里。源出广信之兴业溪,经此西流入鄱阳湖”。《方舆纪要》卷85饶州府余干县:龙窟河在“县西南十五里。安仁县锦江
即今四川彭州市北白鹿乡。清光绪《彭县志》卷2:白鹿场“旧名河坝场。在西乡梯云里,距县北七十里,西距思文场二十里。乾隆十九年设”。
1941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牟平、海阳二县析置,治夏村(今山东乳山市)。1942年改置牟海县。山东抗日根据地设。1941年析牟平县南部与海阳县东部置(县级),治夏村(今山东乳山市夏村镇)。以两县首字得名
唐长安城太极宫楼阁。在太极宫东北隅,今陕西西安城北部。贞观十七年 (643) 由唐太宗亲题赞词,褚遂良题额,阎立本画像,共绘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像于阁上。
即雍奴泽。邕,通雍。在今河北霸州市、永清、文安、大城及天津市静海县之间。《说文解字段注》: “ 《水经注》 释渔阳郡雍奴曰: 四方有水为雍,不流为奴。皆邕字之假借也。” 清时渐淤成陆。即“雍奴”。
①在今河北三河市北。《方舆纪要》卷11三河县:灵山“在县北十五里。三面出泉。《名胜记》所谓北倚灵山者也”。②在今河北曲阳县北四十里。为恒山余脉,与恒山并列于县北,山下有灵山镇。③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三十
又名登山、东门山。在今湖北咸宁市东。《清一统志·武昌府一》:东高山“在咸宁县东 一里。为邑之镇”。
即今云南彝良县东南奎香苗族彝族乡。元于此置益良州。明于此置归化长官司。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 (445) 置,即今甘肃临夏市。太和十六年 (492) 改置河州。古镇名。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置,治今甘肃省临夏市。太和十六年(492年)改为河州。
在今山东博兴县南。《左传》: 庄公八年 (前686),“齐侯游于姑棼”。《方舆纪要》 卷35谓 “姑棼或以为即薄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