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於都斤山、乌德鞬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名见 《周书》、《隋书》、两 《唐书》之《突厥传》 及其他文献,为突厥、薛延陀、回纥可汗相继建牙之地。突厥文碑作Utukan(Otukan)。《新唐书·突厥传
在今广东始兴县西北。《舆地纪胜》卷93南雄州:丹凤山“在始兴县西北五里。天监中,九凤飞一凤,翔于是山,因名”。《方舆纪要》卷102始兴县:丹凤山在“县北五里。其峰如戟,为县主山。相传梁天监中有凤集此”
青海额鲁特之一。本准噶尔部游牧于今新疆天山以北地区。清乾隆二十年 (1755) 平定准噶尔叛乱,其遗族附牧于赛音诺颜者,曰额鲁特; 附牧于青海者,曰绰罗斯,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因该部首领以 “绰罗斯”
在今甘肃徽县南小河厂。《方舆纪要》卷59徽州:“《旧志》云:小河关,昔时秦蜀咽喉也。其下有泥阳水,流入嘉陵江。”
即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北鸽岛。明 《云台山志》 作 “鸭岛”。清嘉庆 《海州直隶州志》 卷11 引《崔志》: 鸭岛 “俗呼鸽子岛”。
在今广西靖西县西北。《清一统志·镇安府》: 照阳山 “在归顺州西北一百五十里。州界群峰联络, 惟此突然高耸, 峭壁险, 无路可上。 中有石洞,正含朝旭,虚敞清幽,可坐百人”。
宋置,属沙县。在今福建沙县南。明初废。
①即今上海市嘉定区西南三十里黄渡镇。《方舆纪要》 卷24苏州府嘉定县: 黄渡镇 “元置镇,因水而名。寻又置吴塘巡司于此,明因之。洪武中,市舶提举司亦置于此”。②即今安徽宣州市东南黄渡乡。明嘉靖《宁国府
清雍正二年 (1724) 改高台千户所置,属甘州府。治所即今甘肃高台县。七年 (1729)改属肃州。民国初属甘肃安肃道。1927年直属甘肃省。
即虎思斡耳朵。简称大石。西辽都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南岸托克马克东南二十里布拉纳古城遗址。元《长春真人西游记》:“晚至南山下,即大石林牙。”西辽国主耶律大石曾任翰林,辽人以翰林为林牙,故称大石林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