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山
在今河南襄城县南十五里。《魏书·地形志》 汉广郡高阳县: “有高阳山。” 《清一统志·许州》: 高阳山 “山麓多泉,足资灌溉”。
在今河南襄城县南十五里。《魏书·地形志》 汉广郡高阳县: “有高阳山。” 《清一统志·许州》: 高阳山 “山麓多泉,足资灌溉”。
①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西捲县(今越南平治天省广治西北广治河与甘露河合流处)。《水经·温水注》:“区粟建八尺表, 日影度南八寸, 自此影以南在日之南,故以名郡。”辖境相当今越南中部北起横山
在今福建大田县东南。《方舆纪要》卷97大田县:“石牌隘在县东南四十里,路通德化。”
又作斜谷。褒斜道之斜谷段。在今陕西眉县西南。《后汉书· 刘焉传》: 刘焉据益州,“任(张)鲁以为督义司马,分别部司马张修将兵掩杀汉中太守苏固,断绝斜谷”。《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建兴六年 (
即今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驻地巴音托海镇。1934年为索伦旗驻地。1948年命名为巴音托海(蒙古语意为 “富饶的河套”)。村名。在山东省平邑县西北部。属仲村镇。人口 2630。原名原孝屯,又称原宪屯。《
春秋陈邑。在今河南柘城县北。《元和志》 卷7宁陵县: “故柘城,在县南七十里。陈之株邑。”湖南省株洲市的简称。
在今四川忠县西南。《方舆纪要》卷69忠州:花林水驿“在州西八十里”。明成化有《重修花林驿记》。清张问陶有《花林驿》诗。
西周封国。姬姓。国都原在今河南商水县东南,后迫于陈而南迁,在今河南项城市西南南顿镇,为楚附庸。《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 (前637),“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遂取焦夷,城顿而还”。杜注:“顿国,今汝阴
明洪武元年 (1368) 改保定路置,属北平行中书省 (后直隶京师)。治所在清苑县 (今河北保定市)。辖境相当今河北太行山以东,潴龙河、唐河、拒马河之间及高碑店、雄县、深泽、深县、辛集等县市地。191
①亦作固关。即今山西平定县东九十里旧关,为古井陉口。《水经·浊漳水注》: 桃水 “东径靖阳亭南,故关城也”。《水经注疏》 谓 “盖井陉关在井陉县东北,而故关在县西,乃井陉西出之口”。唐杜佑 《通典》
唐乾元二年 (759) 改安丘县置,属密州。治所即今山东安丘市。五代梁开平二年 (908) 复名安丘县。后唐同光初又改辅唐县,后晋天福七年(942) 改为胶西县。古县名。唐乾元二年(759年)改安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