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阳邑县

阳邑县

①西汉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太谷县东北二十里阳邑乡。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废,景明二年(501)复置阳邑县。北周建德四年(575)移治白塔村,即今太谷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太谷县。

②隋开皇十年(590)置,属洺州。治所在今河北武安县西六十里阳邑镇。大业初废。

③唐天祐二年(905)改告成县置,属河南府。治所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成镇。五代唐改为阳城县。


古县名。(1)本春秋晋大夫阳处父邑,西汉置县,治今山西省太谷县东阳邑。《后汉书·冯鲂传》:“和帝时,诏封阳邑侯。”即此。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省。景明二年(501年)复置,移治今太谷县,一说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徙治今太谷县。自汉至北周皆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太谷县。(2)隋开皇十年置,治今河北省武安市西阳邑镇。属洺州。大业初省入武安县。(3)唐天祐二年(905年)改告成县置,治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告成镇。属颍川郡。五代唐改为阳城县。


猜你喜欢

  • 千秋峰

    在今广西灵川县东北。《明一统志》卷83桂林府:千秋峰“在灵川县东北。独立耸秀,俗呼为文笔峰”。《方舆纪要》卷107灵川县:千秋峰“下有峡,通大江,亦曰千秋峡。《志》云:千秋峡丛山列拥,亦名笔峡”。

  • 景泰陵

    明代宗朱祁钰的陵墓。在今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

  • 阿端卫

    明洪武八年(1375)置,属西宁卫,为羁縻卫。治所在帖儿谷(今青海茫崖行政委员会驻地花土沟镇西南朵斯乡一带)。旋废。永乐四年(1406)复置,嘉靖初废。明洪武八年(1375年)以撒里畏兀儿地置,约在今

  • 南雍州

    北魏置,治所在蔡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市西四十里翟家古城)。西魏末改蔡州。

  • 参合陉

    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东北西沟门。《水经·河水注》: 沃水 “径参合县南,魏因参合陉以即名也。北俗谓之仓鹤陉。道出其中,亦谓之参合口,陉在县之西北,即 《燕书》 所谓太子宝自河还师参合,三军奔溃,即是处

  • 九江市

    1949年当地解放后由九江县城郊区析置,治所即今江西九江市。简称浔。古称浔阳、江州。在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北邻湖北、安徽两省,西邻湖南省。面积1.9万平方千米(市辖区598平方千米)。人口460.8

  • 荆子关

    即荆子口关。今河南淅川县西北荆紫关。即“荆紫关”。

  • 覃巴墟

    亦作谭巴墟。即今广东吴川市东覃巴镇。清光绪 《茂名县志》 卷2: “南之东,百四十里谭巴墟。”

  • 越栅

    唐筑,在今河南郾城县境。《资治通鉴》:唐元和十一年 (816) 九月,“李光颜、乌重胤奏,拔吴元济陵云栅。丁亥,光颜又奏,拔石、越二栅”。在今河南省郾城县。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光颜、乌重胤攻吴元

  • 温汤盐井

    在今四川开县东北温泉镇。《新唐书·地理志》: 万岁县 “有盐” 指此。《方舆纪要》 卷69开县: “三潮溪在县东北五十里温汤井侧。《志》云: 井有三水: 曰杉木、曰柏木、曰龙马,皆开煎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