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河
即今广东兴宁市西兴宁河。《方舆纪要》卷103兴宁县: 通海河 “在县城西。合吴田溪、西溪、东溪、许陂溪、凉溪、洋步溪、远安溪、通海桥溪、黄田溪、笃陂溪、汤口溪、淡坑溪十二溪之水,汇于城西,是为水口。又合长乐溪、上保溪、中保溪、博溪四溪之水共十六溪,东南流达潮州,入于海”。
即今广东兴宁市西兴宁河。《方舆纪要》卷103兴宁县: 通海河 “在县城西。合吴田溪、西溪、东溪、许陂溪、凉溪、洋步溪、远安溪、通海桥溪、黄田溪、笃陂溪、汤口溪、淡坑溪十二溪之水,汇于城西,是为水口。又合长乐溪、上保溪、中保溪、博溪四溪之水共十六溪,东南流达潮州,入于海”。
元置,属保宁路。治所在今四川平昌县东北笔山乡境。至元二十九年 (1293) 废。
即今广西平果县西北果化镇。清光绪 《广西舆地全图》 果化土州图: 果化土州驻地。
北宋开宝五年 (972) 改悦城县置,属端溪县。即今广东德庆县东南八十里悦城镇。在广东省德庆县东南部、西江下游北岸。面积221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悦城,人口 4900。 西晋元康年间悦
唐安西都护府属地。即今新疆柯坪县。《新唐书·地理志》 引贾耽 《四夷路程》: 济浊馆“又经故达干城,百二十里至谒者馆”。即此。
亦名孝水、下堡河。在今山西孝义市南。源于狐岐山,东南流入汾水。《水经·文水注》: 胜水“西出狐岐之山,东径六壁城南,……又东合阳泉水,……又东径中阳故城南,又东合文水。文水又东南,入于汾水也”。
在今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东南福都。清时有把总驻防。哈尼族 “福都” 意为挖过银子的地方。
即鹿头关。在今四川德阳市东北三十八里鹿头山上。《元和志》 卷31德阳县: 鹿头戍 “在县北三十八里”。《资治通鉴》: 唐建中四年 (783),“剑南西山兵马使张朏以所部兵作乱,入成都,西川节度使张延赏
即今江西泰和县西北螺溪乡。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7:泰和县西北有三都圩。
①在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东南五里古台山上。《清一统志·沅州府一》: 古台山 “ 一名古坛山。上有塔曰雁塔。明建耀文书院于上”。②在今陕西西安市南八里慈恩寺内。俗呼大雁塔。唐神龙以后,新进士皆题名雁塔。
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置,属云南都司。治所在今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西郊景董山上。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7) 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