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南州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置,属澂江路。治所即今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当地彝语称鲁乃,“鲁”为石头,“乃” 为黑色,意即长满黑石头的地方。明属澂江府。1913年改为路南县。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治今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属澂江路。明、清属澂江府。1913年降为县。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置,属澂江路。治所即今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当地彝语称鲁乃,“鲁”为石头,“乃” 为黑色,意即长满黑石头的地方。明属澂江府。1913年改为路南县。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治今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属澂江路。明、清属澂江府。1913年降为县。
一名天城山、天成山。在今福建漳州市南。《舆地纪胜》卷131《景物下》:天城山“一曰名第山,后有周、潘书堂遗基”。明《寰宇通志》卷47漳州府《山川》:名第山“在府城东南十六里。旧名天成山。唐时州人未有业
①即今江西莲花县东北路口乡。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7: “吉安府莲花厅东有路口。”②即今江西宜春市东南路口。民国 《宜春县志》卷首图: 县东南有路口。③即今湖北黄州市东北十七里路口镇。清光绪《黄
1933年由思明县城区析置,属福建省。治所即今福建厦门市城区。1934年裁撤,并入思明县。1935年思明县撤销,城区及鼓浪屿区复置厦门市,仍属福建省。在福建省东南部沿海、金门岛西北侧。面积1637平方
明洪武十年(1377)改庄浪县置,治所即今甘肃永登县。十二年(1379)为陕西行都司治所。二十六年(1393)陕西行都司徙治甘州卫,庄浪卫仍属陕西行都司。三十一年(1398)降为庄浪千户所。永乐元年(
唐铸钱地。在今山西翼城县北。《新唐书·地理志》: 绛州翼城县有铜源钱坊。《清一统志·平阳府》: 蜀山 “在翼城北三十里,相传旧铸钱处,唐铜源监置此”。唐置钱坊,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新唐书·地理志》:
①在今湖南湘阴县西六十里。《方舆纪要》卷80湘阴县:后江“亦湘水支流也。上、下相距六十里,其上为汶,经江口, 自县南二十里西流入此,分流下卢林潭,合湘江注于洞庭”。②古名不曹水、下蒲水。在今四川万源、
即始平县。三国吴置,在今浙江天台县。《元和志》 卷26、《寰宇记》 卷98俱作南始平县。
即今福建松溪县东北渭田乡。清时有巡检驻此。
亦名黑水。即今四川德阳市西北秀水河。《方舆纪要》 卷67罗江县: 黑江“在县西北。自安县界南流入境,下流会于汉州之绵水”。
即明代整董。今云南孟腊县西北一百六十八里倚邦街。清雍正七年 (1729) 设土把总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