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全州
元至正十九年 (1359)朱元璋改诸暨州置,属绍兴路。治所即今浙江诸暨市。至正二十六年(1366) 改名诸暨县。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改诸暨州置,即今浙江省诸暨市。属绍兴路。辖境即今浙江省诸暨市一带。二十六年朱元璋复改置诸暨县。
元至正十九年 (1359)朱元璋改诸暨州置,属绍兴路。治所即今浙江诸暨市。至正二十六年(1366) 改名诸暨县。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改诸暨州置,即今浙江省诸暨市。属绍兴路。辖境即今浙江省诸暨市一带。二十六年朱元璋复改置诸暨县。
即今四川甘孜县东南拖坝乡。“拖坝”,藏语意为南方。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红四、六两方面军会师于此。
一作西凤渡。即今湖南郴县北五十里栖凤渡镇。《清一统志·郴州二》: 栖凤渡 “在州西北。路出永兴县”。
吐蕃置,在今甘肃临潭县北境。《宋史·王韶传》:熙宁六年(1073), “韶图武胜, 使得顺将景思立分兵制敌于南路, 自南甲趋巩令城”。即此。在今甘肃省临潭县境。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王韶令景思立进
①即大峨眉、中峨眉、小峨眉山的合称。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小峨山“此山与中峨、峨眉相连,故峨眉亦名大峨,是为三峨”。《方舆纪要》卷72峨眉县:三峨山,“《志》云:大峨山在县
西晋永嘉中置,治所在华容县(今湖北监利县西北)。辖境相当今湖北监利县及仙桃、洪湖二市地。建兴二年(314)废。西晋永嘉时置,治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建兴二年(314年)废。
在今山东莒县东北东莞集。《续汉书·郡国志》: 东莞有 “郓亭”。《续山东考古录》 卷21沂水县: “莒州之东莞集确是郓城。”
又曰柏岗埭。在今江苏句容县西南三十五里。《宋书·元凶传》:太初元年(453),“劭遣人焚烧西装及左尚方,决破柏岗、方山埭, 以绝东军”。《方舆纪要》卷20江宁府句容县“绛岩湖”条下:“与斗门同置,湖水
南齐置,属永平郡。治所当在今广西藤县、昭平、岑溪等县境。后废。
在今江西樟树市东北。明 《寰宇通志》 卷37临江府: 银嶂山 “在府 (治今临江镇) 东北七十里。其势峙立如屏嶂,且多白石,色如银,故名”。《方舆纪要》 卷87临江府清江县: 银嶂山 “或曰旧常产银,
战国魏信陵君墓。在今河南开封市南。唐李白 《梁园吟》 诗: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寰宇记》 卷1开封府浚仪县: “信陵君墓在县南十二里。《史记》 魏公子无忌,昭王少子、安釐王弟,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