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屯
原名吴寨。即今山东临清市西南五十里英烈屯。1944年日军侵入吴寨,与抗日部队发生激战,为纪念死难烈士,于当年改名英烈屯。
村名。在山东省临清市西部。属潘庄镇。人口 2740。村建于唐代,曾名司杰村、吴寨。1944年日伪军千人围攻吴寨,八路军东进支队36名战士牺牲。为纪念抗日烈士,原卫东县抗日政府改吴寨为英烈屯至今。主产棉花、小麦、玉米。有公路通永馆公路。村东有烈士墓。
原名吴寨。即今山东临清市西南五十里英烈屯。1944年日军侵入吴寨,与抗日部队发生激战,为纪念死难烈士,于当年改名英烈屯。
村名。在山东省临清市西部。属潘庄镇。人口 2740。村建于唐代,曾名司杰村、吴寨。1944年日伪军千人围攻吴寨,八路军东进支队36名战士牺牲。为纪念抗日烈士,原卫东县抗日政府改吴寨为英烈屯至今。主产棉花、小麦、玉米。有公路通永馆公路。村东有烈士墓。
即今云南麻栗坡县。清代属开化府。民国 《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 “清乾隆初辟时,原名新草房街。后嘉庆时,江湖川黔人来此经商,以四面坡上有麻栗树,故名曰麻栗坡街。”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西汉扬雄《蜀都赋》:“五屼参差。”西晋左思《蜀都赋》:“蹑五屼之蹇浐。”刘逵注:“五屼,山名也。一山有五重,在越巂,当犍为南安县之南也。”皆指此。
即江巴林寺。在今西藏昌都县城杂曲与昂曲汇流处之楮惹山上。清乾隆《卫藏通志》卷6:察木多“有江巴林寺,亦名戒空寺”。
简称曲登土司。清雍正七年(1729)置,属里塘宣抚司。治所在今四川理塘县西北曲登乡。宣统三年(1911)属巴安府。民国改流。
一名治山。在今四川剑阁县西南武连镇南。《寰宇记》卷84武连县:“治山一名五郡山。《周地图》云:县南有治山,县人张逸背梁附后魏,与梁将杨乾运于此山下大战,乾运大败,死者千人。恭帝元年,收骸骨并为一墓,死
亦作牱里县。 唐仪凤二年 (677) 置, 属羁縻奉州。治所在今四川珙县西南。后废。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居庸关。《方舆纪要》卷17延庆州:延庆卫在“州东南四十里居庸关口,本名隆庆卫,建文四年燕王置卫于此。隆庆初,改今名。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废。明
俗称哈达门。在今北京市东城区南部东单南。明、清京师城门之一,为南墙东门。明初名文明门,正统四年 (1439) 改为崇文门。明、清均在此设关税衙门。1965年拆除城楼及城墙。区片名。在北京市崇文区北部、
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北。古以为诸山所宗,故称 “岱宗”。《尚书· 舜典》 说: 帝舜“东巡狩,至于岱宗”。《史记· 五帝本纪》 说,黄帝曾登 “岱宗”。即此。《封禅书》: “岱宗,泰山也。”即泰山。
一名泥阳水。即今甘肃成县、徽县境内之洛河。《水经·漾水注》: “埿阳水北出埿谷,南径白石县东,而南入浊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