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侯国
西汉置,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禹城市西南。《续山东考古录》卷3谓即山东禹城县西南三十里之禹息城,指出:“汉平原郡属惟羽县故城无可考。羽县莽曰羽贞,余谓禹为羽字音讹,息为贞字形讹耳。”东汉省。
西汉封济北式王子成为羽侯,置侯国,治今山东省禹城市西南。王莽时改曰羽贞。东汉废。
西汉置,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禹城市西南。《续山东考古录》卷3谓即山东禹城县西南三十里之禹息城,指出:“汉平原郡属惟羽县故城无可考。羽县莽曰羽贞,余谓禹为羽字音讹,息为贞字形讹耳。”东汉省。
西汉封济北式王子成为羽侯,置侯国,治今山东省禹城市西南。王莽时改曰羽贞。东汉废。
①亦名辰溪。又名锦江。在今湖南辰溪县西南。武陵五溪之一。《汉书·地理志》武陵郡辰阳:“三山谷,辰水所出,南入沅。”《水经·沅水注》:“沅水又东径辰阳县南,东合辰水。水出县三山谷,东南流独母水注之。水源
即今山东陵县东南十八里凤凰店乡。清道光《陵县志》:县东南有凤凰店。
即今河南确山县西五十二里竹沟镇。明置竹沟巡司。在河南省确山县西部。面积185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竹沟,人口 1030。因村东水沟旁遍生竹子而得名,尚景熙《河南地名漫录》说:“镇北有一沟
故地在今印度西南沿岸奎隆一带。即《岭外代答》和《诸蕃志》记述之故临国。明费信《星槎胜览》有“大㖵喃国”、“小㖵喃国”,其释文尽本元汪大渊《岛夷志略》“小啰南”条。《明史·外
即今浙江余杭市的别称。相传夏禹治水,会诸侯于会稽,船至此舍航登陆,因名。《元和志》 卷25杭州余杭县引 《吴兴记》 云: “秦始皇三十七年,将上会稽,涂出此地,因立为县,舍舟航于此,仍以为名。” 实则
北周置,为南阳郡治。治所即今河南南阳市。隋开皇初改为南阳县。唐武德三年(620)复置,属宛州。八年(625)废入南阳县。古县名。北周并宛、上陌二县置,治今河南省南阳市。属南阳郡。隋开皇初改名南阳县。
明永乐五年 (1407) 属三江府。治所在山围县 (今越南北部永富省临洮)。辖境相当今越南永富省西北部地。宣德二年 (1427) 以后地入安南。
即今江西浮梁县东北瑶里镇。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12: 浮梁县有窑里。
又作阿里齐河。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东北黑龙江下游支流。清光绪《吉林通志》卷22:阿里齐河“源出自海岸大山,西北流二百里许,“径穆和勒噶珊北,西入混同江”。
清乾隆二十年 (1755) 设,属蒙古科布多。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乌布苏省乌布苏诺尔湖南。古旧旗名。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辉特部置,与杜尔伯特左翼十一旗同游牧。驻地在今蒙古国乌布苏诺尔省乌布苏诺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