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文慕仁盟
原称西布特哈地区,即清末所设西路布特哈总管衙门所辖区域。1932年伪满洲国在此设兴安东分省。1945年解放,1946年3月,在扎兰屯成立纳文慕仁省政府,同年6月改称纳文慕仁盟,属兴安省。“纳文慕仁”,蒙古语意即“嫩江”。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与呼伦贝尔盟合并为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
原称西布特哈地区,即清末所设西路布特哈总管衙门所辖区域。1932年伪满洲国在此设兴安东分省。1945年解放,1946年3月,在扎兰屯成立纳文慕仁省政府,同年6月改称纳文慕仁盟,属兴安省。“纳文慕仁”,蒙古语意即“嫩江”。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与呼伦贝尔盟合并为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
今蒙古国色楞格河。《汉书·匈奴传》:征和三年 (前90),汉遣贰师将军李广利等率军十四万余三道出击匈奴,“单于闻汉兵大出,悉遣其辎重徙赵信城,北抵郅居水。…… (贰师) 欲深入要功,遂北至郅居水上”。
亦名西延洞。又名西溪洞。即今广西资源县。《宋史·柳开传》:北宋雍熙四年(987)“徙全州。全西延洞有粟氏,聚族五百余人,常钞劫民口粮畜,开为作衣带巾帽,选吏勇辩者得三辈,使人谕之……。开即赋其居业,作
即石梁河。今安徽天长市北白塔河。古水名。又名石梁溪、石梁河。即今安徽省天长市境内白塔河。《南齐书·高帝纪》:南朝宋泰始中,萧道成破薛安都兵,“进屯石梁涧北”,即此。参见“白塔河(2)(1)”。
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 改普安厅置,属兴义府。治所即今贵州盘县特区。1913年改为盘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普安厅置,治今贵州省盘县特区。属贵州省。1913年改盘县。
①隋开皇六年 (586) 分卢县置,属济州。治所在今山东长清县西三十里。大业初废。②1946年9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济宁、汶上二县析置,治戴庄 (今山东济宁市北戴庄)。1950年5月撤销,与济宁市合并,
①在今浙江瑞安市东北仙岩镇北。《方舆纪要》卷94瑞安县:仙岩山“在县东四十里,当大罗山之阳。山巅有黄帝池,广五百余亩。水分八派,注为溪潭,高下相属,道书以为第二十六福地”。②在今广西武宣县南。《舆地纪
唐贞观五年 (631) 置,为羁縻州。属松州都督府。治所在诺川县 (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北)。后废。唐贞观五年(631年)置,治诺川县(治今四川松潘县黄胜关北)。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松潘县一带。后因地入吐蕃,
即今山东长岛县北隍城岛。《方舆纪要》卷36蓬莱县 “沙门岛” 条: “黄城岛,《志》 云: 在鼍矶东北。或曰黄城、鼍矶,本一岛也,为入渤海要口。”即今山东省长岛县南北皇城岛。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
明洪武二十八年 (1395) 改宣府左卫、宣府右卫置,属谷王府。治所即今河北宣化县。建文四年 (1402) 废。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以宣府左卫、右卫改置,治今河北省宣化县。建文四年(1402年
即鸊鹈泉。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西北。《资治通鉴》: 唐元和四年 (809),“振武奏吐蕃五万余骑至拂梯泉”。又作䴙鹈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西北。《资治通鉴》:唐元和四年(809年)